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精选21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8:12:10阅读量:757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一篇

浅谈如何作一份优秀的文献综述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文献综述的重要意义,并从分类、写作阶段、文献收集途径、文献阅读笔记的撰写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为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文章提供了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对每个部分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文献综述;格式

Discussion on How to Write A Good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lains in detail from its

classification, writing stage, ways of collecting literature, methods of writing reading notes and so on. The article offers solution for common problems in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Also, it provides a general format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gives explanation of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each part. key words: literature review; format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二篇

尽管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探讨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从已有的相关研究可知,研究者对于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和功能均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有研究者认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以学促研,以研促学”的需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是实施科学教学管理的需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可以改进教学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16];还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生教学评价通过发挥评价特有的导向、调控、激励、监督功能,从而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与学法氛围。[13]然而这些讨论都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论述,多涉及思辨推理,少有实证探索。因此,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尚且是相关研究的缺口,只有随着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部分关涉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过程得以澄清,相关意义和功能研究才能逐渐完善。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三篇

文献综述及其写作方法

写文献综述是我们写论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我们要写一个文章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首先做的就是做文献综述。下面把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写法简要的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对此有一个了解。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2. 文献综述怎么写?

写文献综述时,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反对述而不评。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为不同研究的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并合乎逻辑和顺畅地从一个问题上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要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种事实:所考察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扩展,这样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需求。文献综述应表明有深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必要,或许某一现象尚未用定性方法加以研究,而事实上对其进行定性研究是合适的、有用的。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四篇

文献综述的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五篇

文献综述写作原则:

(一)选文献的“三最”原则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收集和选用文献是前提。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选用文献时的“三最”原则,即“最权威、最经典和最新的”原则。“最权威”是指当下某个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知名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是指在中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的世界名著等,主要是书籍;“最新的”是指近几年来(一般默认为5年)发表的各种文章,而“最新的”资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因为报纸信息更换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日都在更新。

下面以撰写“高等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例,“最经典”的文献就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12本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学名著丛书,比如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诸如此类的名著就是经历过历史和世人的考验的学术专著,那么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就比较大。如果你在思考和撰写文献综述中,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你都没有收集到,那么,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就可以预想而知了。“最权威”的论文就是《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它们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的文献就是xxx、xxx、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教育报、教师报等报纸上传递的教育类的知识或报道。恪守这“三最”原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利于研究所用。

(二)读文献的忠实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某些研究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在对文献资料收集不全的情况下或者对文献资料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这就违背了对研究中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忠实于原文原观点。尤其是一些外文资料。要做到忠实原则并不容易。某些主题或学科专业类的文献并不是普通研究者或人士可以获得的最原始或一手的资料。造成这种研究的原因有:一是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二是文献资料的珍贵程度;三是学科专业的特性。由于上述原因,所以来执行和落实忠实性原则时就会大打折扣。

(三)写作时的综述结合原则

撰写文献综述时要“综”“述”结合。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在广泛收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合理性地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有些研究者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这样有选择性的综述文献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

(四)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综上,撰写文献综述较为妥帖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中庸”———不偏不倚。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自己的研究是十分完美的,也没有人可以评价他人的研究一点价值都没有。当然,这种“中庸”之道也要注意适度,如果掌握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并且对研究问题做出了理性分析,那么就要勇于打破“中庸”式的平衡。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六篇

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方面,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分为两级,即使是少数研究中出现的三级指标,也仅是将“研究生课堂质量评价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其实质依然是两极指标的分类,如张金凤的指标分类。[7]

在一级指标中,从数量上看类别不等,差异较大。如有研究者运用关键要素确定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得出一级指标应有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6];有人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9];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理论借鉴的方法丰富了一级评价指标,如“学生满意”“学生抱怨”“学生忠诚”等指标,从教学内涵中跳出来,将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纳入到评价体系中[7];而国际上常用的Marsh(AUS,1981)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Student’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简称为SEEQ),则包含学习的价值、教学态度、组织情绪性、教学互动、人际关系、知识广播度、考试分数、作业数量、教学困难度等九个一级指标;一些高校实际应用的一级教学评价指标中甚至高达15项。

总体来看,这些一级指标的分类多从拆分教学的关键要素入手,较少考虑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虽从数量和命名上看,各研究之间差异明显,但分析其二级指标后发现,各研究的观测指标(即二级指标)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比如在霍洁云和洪丽雯各自研究中,前者按照教学态度、素养、内容和方法划分一级指标,后者一级指标中没有教学素养,却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但洪“教学目标”下设的二级指标如“目标明确,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霍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下设的二级指标有所体现:“教学目标明确”,“知晓学生差异,对学生针对性地教学”;而霍在“教学素养”下设的二级指标“逻辑思维清楚,讲话易于理解”等,体现在洪分类中“教学效果”下的“语言表达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类似的二级指标“重合”在不同研究中还有很多,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生教学关注点的“趋同性”,另一方面该现象也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及教学效果作为教学的关键要素,成为研究者进行指标设置的切入点。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七篇

【摘要】2世纪6年代以来,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本文就国外和国内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世纪5年代。

Deuine(196)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八篇

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

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

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

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

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

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

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

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

来源:百度学术

审核:海鹬、晴天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九篇

文献综述心得体会

安全工程1303 0203130315 李任豪 这次做文献综述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综述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综述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我的指导潘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文献综述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资安院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篇

未来的世界是电子的世界、是数码的世界。不管对内还是对外,任何企业、单位都要宣传自己,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展现自己的整体形象以及特点特色。这就和音像、影视、声音离不开,就需要用到摄影、摄像技术以及相关制作软件。而我一直接触摄影,几乎对摄像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所以我就想做具有相关技术的毕业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单位做形象方面的宣传,同时也是让我学习的好机会。所以我就选择张三老师课题——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视频宣传片。

刚开始老师给我讲解要做好这个课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以及要注意的有关方面时,我就感觉这不像我刚开始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这需要我从零、从最基础开始学习,并且还不能保证我是否能学好、学精,万一到时候完不成课题怎么办、或者做的不好给学院摸黑怎么办。这让我感觉身上有很大的压力,甚至退缩的感觉都有了。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教我放正心态、不要惧怕、不要退缩,又给我讲解该从那个方面、那个角度、那个层次来做此项课题,可以说从不起眼的局部到大方面的整体轮廓都给我讲解的特别详细、特别仔细。听完老师的指导,我基本摆脱了之前的不良心态,决定就从基础知识开始,一步一步的学习,一步一步的制作。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一篇

在本学期中,我们在卢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习了文献综述,了解到文献综述不同于我们以往写过的论文,而是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 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 通都 是 由 一个 领 域 里 的 级“ 大 牛”来 做 的。在 现有 研究 方法 的 著 作 中,都 有 有 关文 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在文献综述的第一堂课上,卢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文献综述,写文献综述的格式,比如引言,它是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是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再者它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范围、背景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能和摘要雷同,通常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二篇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本文从文献综述的类型、格式、写作规范等角度出发,为大家带来“文献综述写作说明”.

一、何为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的类型

1、背景式综述

这是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出现。背景式文献综述介绍某一研究问题的意义、背景情况,将该研究问题置于一个大的相关的研究背景下,让读者了解到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读者可以从背景式综述中看到该研究问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并了解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历史性综述

历史性综述是一种介绍性的综述,主要用于追溯某一思想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者们往往对某一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作历史性综述,历史性综述对介绍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读者通过阅读历史性综述,会对某一学科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理论式综述

理论式综述是对解释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论进行综述,分别介绍不同理论,比较各理论的优势和劣势,并评价他们对该现象的解释力。当研究者需要整合两种理论或拓展某一理论时,往往会作理论式综述。

4、方法性综述

方法性综述是研究者对研究成果的方法部分进行综述,评价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使用是否正确、得当,指出不同的研究设计、不同的样本、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等。

5、整合式综述

整合式综述是研究者整合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为读者展现出该研究问题的现状。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方法

(一)前言:点题

说明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有关概念、定义和综述范围,说明资料来源,扼要说明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和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等,使读者对正文主体有一初步的印象。篇幅300字左右。

(二)主体

(综述的核心部分)内容包括:研究意义;概念、定义和理论基础;起源、背景、现状、问题;研究方案、技术、结论以及相关问题的比较和分析;发展趋势;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应用前景预测

1、相关写作内容

历史发展: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以及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体现各个阶段的研究水平;

趋向预测: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的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多层次结构,篇幅5000字以上)

2、拟定主体大纲:明确写法(纵式、横式、纵横结合式)

A:纵式:(历史发展纵观)适用于动态型综述

围绕某一主题、按照时间或者专题自身发展的顺序,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的状况趋势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画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要求:脉络清晰,对阶段的发展动态做简明扼要的描述(问题、成果、趋势),详略得当(重创造性、突破性成果,略一般性材料。)

B:横式:(国际国内横揽)适用于成就型、争鸣型综述

对专题在国内和国际的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比较趋于间或者机构间的差异;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C:纵横结合式: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

全面系统的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取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者参考依据。(学位论文的综述多采用此写法。)

(三)结语

读全文进行总结式概括,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强调着者最希望读者了解和接受的内容;述评型文献综述,结语中更多的是建议。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在这里要阐明清楚你的研究计划是什么?

(四)参考文献

(五)修改

文献综述写作的最后一步是修改。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三篇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它包含两部分基本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的确立应体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效果的测量。在实际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只涉及教师如何做才算是“教好”,而不涉及学生如何参与课堂才算是“学好”,因此评价指标往往只是对教师的“教”提要求[6,9,12,13,14,15];在评价体系中同时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仅有2011年李康杰通过头脑风暴、访谈收集资料和重要因素分析法设计的量表[16],以及占志勇、侯彦芬等人基于系统论探讨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时关注到了学生参与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17]由此可见,学界对学生作为参与教学的主体,其学习效果也应该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这一观念尚未在实际研究中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客观。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四篇

任何一门学科,就向一棵大树,有繁茂的树叶、错综的树枝、粗壮的树干和深埋在土里的树根。

当我们看到关于这个学科的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时,我们也就看到了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片树叶,开始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棵大树,对这棵树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阅读一些文献,尽可能多的了解这棵大树的最基本的信息,并对每一份自己阅读的文献做好详细的笔记和详实的读后感,为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这门学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触碰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之后,我们对这棵大树逐渐有了一个全方位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我们要开始整理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树叶。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学习,将这些树叶整理到他们所属的枝干上面。这些枝干或代表关于这个学科不同学派的观点,或代表这门学科的不同分支,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对每个枝干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至少现在我们能明白哪些树叶是属于哪根枝干的。枝干之间或许会有相互交错的部分,这时候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阅读,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加深自己对这棵大树的了解。

在对树叶进行了梳理之后,我们还要对这些枝干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学派、或者不同学科分支的分析整理,然后找到他们共属于同一棵大树、但又属于不同枝干的原因,分析出各学派或各分支的不同之处以及相似之处,这时候我们对这棵大树的了解已经又深入了一步,几乎已经能够全面的掌握这棵大树的绝大部分信息了。当我们的学习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我相信,已经能够写出一篇非常像样的文献综述了。

当然,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而言,一篇非常像样的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文献综述也是不够的,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寻觅这棵大树的根了。当我们看到一棵大树能有如此粗壮的树干时,我们不禁会问自己,能够长出如此粗壮的枝干,他的养分从何而来,他的根在哪里?这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我们所了解的这棵大树的全部信息,包括我们阅读过的所有文献、我们做的所有笔记和读书心得、我们整理出来的条理脉络,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这门学科的本质——这棵大树的根,所有的枝繁叶茂到了这里,也许只是一两句话,亦或许是几段话。也许我们不能了解每一片树叶如何长出、如何形成,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了它的根,我们至少能知道每一片树叶中的养分、成分与我们在根中找到的元素、本质是相同的。

当我们结束综述,提笔论文正文时,我们从根开始向上生长,或生长出一片新叶,或另发出一条新枝,我们的论文也会和春天的新叶、新枝一样,散发出无限的新意。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五篇

[1]王静康.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全国化工学科教育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 2011(1):1-3.

[2]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7-24)[2020-04-08]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7-70.

[4]唐维同.我国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制约与制度变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5]黄华俨,何少颖.高校文科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模式探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3(03):55-58.

[6]霍洁云. K校普研教学质量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3.

[7]张金凤.硕士研究生教学满意度研究[D].东北大学, 2009.

[8]史璇,向泰.分类别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09):25-26.

[9]洪丽雯.重庆市地方医学类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15.

[10]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 2009(11):44-46.

[11]邢晓阳.地方高校硕士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12]王清平.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调查报告[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8):209.

[13]刘云清,宁晓钧,王黎,杨栋.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05):49-50.

[14]朱中超,宋华明.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8(01):142-147.

[15] 高中华,杨依含.基于360度反馈视角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培训,2017(010):20+22.

[16]李康杰.硕士研究生教学评价的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06):91-92.

[17]占志勇,侯彦芬,陈明灿,易小西.基于系统论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09):125-127.

[18]冯高斌.教学质量模糊评价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19]赵栋歌.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质量监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0]洪丽雯,董志,钟朝晖,徐晨,李情,王娅兰,宗晓琴,彭斌.利用顶层设计原理构建医学类研究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重庆医学, 2015, 44(21):3009-3010.

[21]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 2005(9):31-35.

[22]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04):44-47+80.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六篇

文献综述写作原则:

(一)选文献的“三最”原则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收集和选用文献是前提。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出选用文献时的“三最”原则,即“最权威、最经典和最新的”原则。“最权威”是指当下某个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和最知名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教授的著作、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料,主要是学术论文;“最经典”是指在中外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的世界名著等,主要是书籍;“最新的”是指近几年来(一般默认为5年)发表的各种文章,而“最新的”资讯主要体现在报纸上,因为报纸信息更换速度和信息承载量都比较大,每日都在更新。

下面以撰写“高等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例,“最经典”的文献就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12本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学名著丛书,比如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诸如此类的名著就是经历过历史和世人的考验的学术专著,那么他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知识价值就比较大。如果你在思考和撰写文献综述中,连这种非常重要的文献你都没有收集到,那么,你的研究就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就可以预想而知了。“最权威”的论文就是《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它们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的文献就是xxx、xxx、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教育报、教师报等报纸上传递的教育类的知识或报道。恪守这“三最”原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利于研究所用。

(二)读文献的忠实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某些研究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发表论文,在对文献资料收集不全的情况下或者对文献资料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的情况下就开始写作,这就违背了对研究中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忠实于原文原观点。尤其是一些外文资料。要做到忠实原则并不容易。某些主题或学科专业类的文献并不是普通研究者或人士可以获得的最原始或一手的资料。造成这种研究的原因有:一是研究者的身份和地位;二是文献资料的珍贵程度;三是学科专业的特性。由于上述原因,所以来执行和落实忠实性原则时就会大打折扣。

(三)写作时的综述结合原则

撰写文献综述时要“综”“述”结合。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对所引述文献应做提炼、分析,尽量避免对所引述文献只做一般性简介。在广泛收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合理性地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有些研究者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这样有选择性的综述文献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

(四)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综上,撰写文献综述较为妥帖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中庸”———不偏不倚。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自己的研究是十分完美的,也没有人可以评价他人的研究一点价值都没有。当然,这种“中庸”之道也要注意适度,如果掌握了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并且对研究问题做出了理性分析,那么就要勇于打破“中庸”式的平衡。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求

文献综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它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课题申报与撰写和科研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掌握这门写作技能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大有裨益。只有依照文献综述的基本特点,重新建构文献综述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才能撰写出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语言简练的文献综述,并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此,根据文献综述的概念和特点,笔者提出了撰写文献综述的若干要求。但是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先回答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某一主题(或内容)进行了哪些研究?回答“研究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于某一主题,国内外研究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回答“怎么研究”的问题。

第三,对于研究结果,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即是回答“相关性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的问题。

第四,该研究有何突出性的贡献或效果?后世对该研究做出了何种评价?回答“研究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的问题是构思文献综述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能比较清楚地回答,那么这篇文献综述的主体内容就基本形成了。但是还要注意以下的若干原则,才能写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七篇

已有研究在确定具体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指标时,所用的方法既包含运用定性方法或者借鉴其他研究思路,又包含运用定量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指标的大致分类时,多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将专家意见作为检验指标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头脑风暴法,以群体形式集思广益,讨论指标体系;访谈法,了解教师和研究生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参考借鉴隔壁院校或者国外较为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者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为自己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提供较为科学的样本;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分析法,通过拆解研究生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将其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分。在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由 aaty提出的解决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办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专家和研究者的主观意见进行量化,将复杂的问题模型化、数学化和系统化,并运用数值表现出各个维度间的差异。模糊评价法是指利用最低层次的评价结果作为上一因子的评价结果的评价矩阵,解决评价因子分层的问题。

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确定具体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尽可能确保其科学性。如李康杰在设计硕士研究生教学评价维度时,采用头脑风暴法以及访谈的方法广泛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从中收集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制定出相应量表[16];霍洁云在设计K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中,综合运用了访谈法、重要要素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6];史璇和向泰两人则运用对研究生进行分层抽样基础上的访谈法得出“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教”,在借鉴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校外兄弟院校的相关评价材料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师德教风与学术特色。[8]类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研究还有很多[19,20],可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是当前研究者的主流选择。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还有一些理论指标是通过将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经验借鉴到研究生教学评价中实现的,如高中华和杨依华借鉴“360度反馈理论”,认为“确定被评价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及其他相关者的需求,将这些需求归纳成若干个可衡量的指标,就构成了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15];张金凤将“顾客满意度模型”(ACS I模型)运用到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上,提出了“学生满意”“学生抱怨”“学生忠诚”等较为独特的一级评价指标[7];占志勇、侯彦芬等人基于系统论关注到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中学生、专家、教学管理部门等子系统的存在,相应提倡更为全面的多方位评价体系。[17]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确保了研究结论的相对准确性,尤其是对国际上已有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确定方法和其他学科方法的借鉴,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土研究开展的难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过程中不应全盘照搬,应找寻到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情况、其他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借鉴才是有价值的。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八篇

通过写作文献综述,至少从以下几方面受益: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实践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小点、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

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文献综述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十九篇

在设计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量表时,研究者间形成了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通过设计一套科学性经得起检验的评价量表,典型代表是张金凤在进行硕士研究生教学满意度的研究时,通过相对科学的方法编制出一套评价量表,并希望将其在进一步科学化后推广开来[6];另一种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类别越来越多,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高校学校类型各异,以及研究生课程的差异性较大,因此主张采用分类别的量表设计思路。[8]有的研究者在学科内部确立指标体系,如尝试构建医学类、高校文科类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指标[5,9],有的研究者在一所高校内部进行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和探索[6],有的研究者在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设计技术思路时指出,不同的课程间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同因此需要采取“相对尺度”对其进行评价[10];还有的研究者区别了重点高校和地方类院校,对后者的研究生教学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11]如上所述,在确定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时,分类指标明显占多数,少数研究尝试从研究生教学的共性特征中抽象出统一的评估指标。分类指标的逻辑预设中看到的更多是研究生教学在开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指标则更倾向于其中的共性。二者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但如果从实践落实角度去考量的话,分类指标更符合我国当前研究生教学在学科、形式、班级规模、培养目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的客观现实。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二十篇

论文论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达到上千家,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这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股利政策之谜”,股利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公司财务、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论文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 股票 股利 股利政策

公司税后利润究竟应该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在公司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给股东?应该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方式对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国外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4.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长机会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在有关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及数量上的不一致性。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占有更多的内部信息,且在时间上也比外部投资者早得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股东可以创造自制股利或将其所获股利用于再投资,但是在交易中会发生交易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等)。成长机会理论指的是当公司进入成就期后,通常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经验证据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变,当股利政策改变时,股票平均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资本市场,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探索。翻译借鉴西方成熟而完备的股利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股利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对股权结构主要探讨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已有多项实证结果。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多项因素的综合分析,较少从股权结构方面展开进行分析。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两者均较少涉及股权结构和配政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对于经营业绩的研究是针对一个过程的结果,属于事后控制的范畴,而股利政策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选择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分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另一方面,公司业绩反过来又会成为发放股利的一个制约因素,兼具事中和事后控制的作用,可以帮助投资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1999年,吕长江和xxx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在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38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8个与现金股利有统计显著性的因子,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因子与股利支付水平之间的关系显示,国有股和法人股控股比例越大,内部人控制度越强,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低;国有股及法人股比例越低,公司越倾向于将利润留存于未来发展,易采用股票股利代替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

2001年,赵春光、张雯丽、叶龙选取1999年底前上市的210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结果也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原红旗2001年在对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1994-1997年除金融概念股外的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分年度进行横截面分析,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通过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而对以股票股利留存于公司内部的资金存在浪费现象。魏刚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个样本观察值为基础,采用Leg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权结构的关系,发现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三、总结

从目前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传统股利理论还是现代股利理论,无论是从税差理论角度、信号效应角度,还是从代理成本理论角度,中外学者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股利之谜”仍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现代公司财务学是在放松了MM定理的假设条件和基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利益相关人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分化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在国外,股利政策的研究通常都以MM理论为研究线索,通过放松其严格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现实世界的股利问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财务学者将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财务理论,这些理论对现实世界公司的财务决策给予了重新的解释,突破了传统只重视外部可见因素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可分配收益有决定权的个人动机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对称信息决定了契约的不完美这将导致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人动机在财务决策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与动机相关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体现为:应用国外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特殊情况,很少系统地从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益主体的股利支付动机。因此。在我国,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文献综述范文范文118 第二十一篇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总结实用篇)

一 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 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 (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 无固定格式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4 前言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