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精选9篇)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一篇
豫亲王多铎,也就是多尔衮的胞弟,曾见范文程妻子美貌,欲强行霸占。虽然最终未能得逞,多铎也受到了惩罚,但是范文程毕竟是遭受夺妻之辱。范文程也曾经被革职留任。可是,范文程并没有因此对大清生有二心,而是照旧尽心尽力地为大清出谋划策。有人就说范文程身为名门之后,却甘当满人走狗。妻子见凌,仍忍气吞声,真乃是辱没家风。
辽道宗耶律洪基曾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忽必烈《下江南檄》中也说:“先谓吊民而伐罪,盖将用夏而变夷。”所有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xxx,无一例外皆视自己为中华,不把自己当异族看待。谁能延续中华道统,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谁就可以代表中华。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二篇
袁崇焕与范文程的后代命运各不同
且说范文程唆使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谋害袁崇焕以后,范文程从此官运亨通,还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范文程有儿子6人,其中范承斌袭一等子爵,范承勋官至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范承谟做过福建总督,范承勋的儿子范时绎做过两江总督和工部尚书,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也做到兵部尚书。
但是,恨不幸,范文程的后代并没有象他那样的奇功。除了范承勋还有一点业绩之外,其它的都是有点不肖,范承谟在藩王耿精忠和呼应吴三桂叛变胁降不从后,被囚密室。康熙十五年,清军入闽,耿精忠在投降之前,范承谟被杀以灭口。范承勋的儿子范时绎在雍正元年(1723年)官马兰峪总兵,监视与雍正在皇位争夺中失败的皇十四子允题有功,卷入皇家的纷争必无好下场,果然,在担任两江总督其间,雍正八年因伏汛误工获罪革职,十年,虽官复位工部尚书,后任内务府总管,但在任职期间,有行贿行为,还是罢了官。
反观袁崇焕死后,其儿子袁承志,还真巧,两家的后代都有“承”字。金庸小说《碧血剑》中,将袁承志的武功描绘到了极致,在江湖上无人能抵挡得了,为了替父亲报仇,无师自通,靠一本《金蛇秘笈》练得真功,遍打天下,闯荡江湖,还杀明军,助李自成,谋杀皇太极,真可谓轰轰烈烈,得到华山派等各派武林高手的拥戴,虽说是虚构,却也让人看了过瘾,英雄的后代也不赖,这样的塑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英雄崇拜。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三篇
皇太极继位后,在沈阳设置文馆,负责翻译书籍,起草诏书,还兼任皇太极的顾问团队。范文程因为特殊的身世,被皇太极招到文馆任生员,从此范文程开始受到重用。
十年后,文馆改为内三院,此时的范文程已经成为了内三院的大学士。皇太极的所有诏书几乎都由范文程亲自起草。起初,对于范文程起草的诏书,皇太极还御览一遍。后来,皇太极干脆连看都不看了,认为既然是范文程起草的,那肯定没问题。
范文程作为大学士绝不仅仅做文书工作。皇太极在制定大政方针,决策军机要务时,都要找范文程商议。群臣有朝政请皇太极裁定时,皇太极每每问道:“范文程知道这件事吗?”,“拿不定主意的话,为什么不问问范文程呢?”群臣必须说:“范文程也是这样认为的。”皇太极方才首肯。
说道范文程的智谋,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他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天聪三年,皇太极亲自统兵,借道蒙古,突破长城直接进攻北京。时任明朝蓟辽督师的袁崇焕率9000精骑从宁远星夜驰援,在北京城下同清军恶战。范文程见进攻受阻,于是巧设反间计。
清军活捉了两个明朝太监,关进暗室里。然后,派人在隔壁故弄玄虚,说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协议,袁崇焕率兵入城,然后与清军里应外合拿下北京城。故意让两名太监听到谈话,然后故意让他们逃脱。两个太监将听到的转告了崇祯皇帝,崇祯信以为真,将袁崇焕打入锦衣卫大狱,最后将他凌迟处死。崇祯此举可谓是自毁长城,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四篇
袁崇焕之死
能详细说一下他是怎么被冤枉致死的吗
【袁崇焕】(1584~1630) 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骁勇坚毅,好议兵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熟知塞上险要,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以通晓兵略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闻后金军攻占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单骑出山海关察阅形势,对如何抵御后金的进攻,了然于胸,返朝后自请守辽。受明廷赏识,超擢为佥事,监山海关外诸军。以胆略过人受辽东经略王在晋倚重,命为宁远前兵备佥事。在议守卫要塞时,王在晋提出退守山海关,筑重城八里镇,袁崇焕以为非策,主张守宁远以屏关内,得到巡边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三年,奉命领兵万余驻防宁远城,重新修筑城廓,亲定规制,城高三丈二尺,雄高六尺,址广三丈,上广二丈四尺。按以台护铳,以铳扩城,以城护民的原则,将宁远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此外,积极招募壮士,训练士卒,安置流民,屯田自救,广招商贾,发展贸易,一年后,宁远成为“远近望为乐土”的商业城市。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夏,奉辽东经略孙承宗之命,主持宁锦防务,收复和修建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右屯等城堡,遣将分别据守,拓地 200里,防线东移,使宁远亦有所屏障。同年十月,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下令拆除关外城防,尽撤守军。袁崇焕申明利害,坚持不撤。
六年正月,后金汗努尔哈赤率兵13万向宁远进攻。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他召集将士,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动员城外居民入城,尽焚城外积刍;命满挂等四员大将分镇各门,城上置红夷大炮1l门;严令守军不准后退。作战中,不幸中矢负伤,他撕裂战袍,裹伤再战,指挥军民凭坚城和大炮,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努尔哈赤中伤,被迫收兵。明军取得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胜利。袁崇焕劳绩大著,升右佥都御史。同年三月,继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七年,采取“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策略,步步进取,重建宁锦防线。五月,诸军用炮火击败后金汗皇太极的围攻,获宁锦大捷,收复被高第所弃城垣,与后金议和。后遭阉党诬陷,愤然乞休归里。八月,朱由检继位,袁崇焕被召回,任右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朝陈述兵事,提出五年复辽大计,获崇祯帝赞同。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入长城,威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星夜赴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后以士马疲惫,请求入城休整,被阉党诬称“通敌谋叛”。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三年八月,磔于京城,年47岁。冤案直至清初修书时才真相大白。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五篇
范文程的祖先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因获罪被发配到辽东的沈阳。从此,范氏家族开始在沈阳定居,一直到范文程。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随即攻占抚顺,范文程当时恰在抚顺城内。
努尔哈赤因为父、祖被明朝乱军杀害,所以他本人十分仇视汉人。对于俘虏的汉人,努尔哈赤要么屠杀殆尽,要么收编做奴隶。范文程因为身材魁伟,仪表堂堂,人群中的他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注意。努尔哈赤虽然对读书人尤其痛恨,但是与范文程几句问答之后,范文程的回答令他很是满意。最后,努尔哈赤没有杀范文程,而是把它发配到镶红旗作为家奴。范文程虽然逃过一劫,但是这家奴一做就是10年。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六篇
范文程是一位汉人,是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是一位名门之后。他的曾祖范锪曾任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后来被大臣严嵩排挤,辞官不做,家族流落到辽东沈阳,范文程出生地也正是此地。说范文程是大xxx的人,理由也正在此处,范文程身为汉人,却为满清入关立下了不世之功,这在汉人眼中,确实是十恶不赦的大xxx。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带兵攻下抚顺,当时范文程和他的哥哥就求见努尔哈赤,而受到了善待。后来范文程加入了后金xxx,为后金xxx出谋划策。
在后金期间,他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他的老婆漂亮,被后金人看中,差点玷污了他的妻子,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范文程还是忍耐了下来,心甘情愿的为后金出力。
皇太极即位的时期,范文程迎来了他的春天,他与皇太极的关系特别亲密。在与袁崇焕的博弈之中,范文程为后金频出高招,以议和对议和,来对付袁崇焕的缓兵之计,当袁崇焕准备攻打他的时候,他又做出应对,使后金之兵绕道蒙古直攻北京,在此情形下,袁崇焕被迫回师救援,范文程又使用反间计,离间朝廷和袁崇焕的关系,导致袁崇焕不战而亡。
随后范文程又出谋划策,为大清一统中原安排了一系列的措施,从如何进攻大顺军,如何安抚民众百姓,如何稳固xxx等等,范文程丝毫不顾民族大义,带领当时的外族将汉王朝一举推翻。
范文程是大清的开国功臣,是汉王朝的xxx罪人。他并没有随手弄死袁崇焕的实力,但是他懂得利用大明腐败的xxx和权利斗争除去袁崇焕。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七篇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沈阳突然逝世,6岁的福临被推选为新君,是为顺治皇帝,睿亲王多尔衮监国摄政。第二年,范文程向多尔衮提议,清军应当立刻入关。
在范文程看来,而今中原大乱,农民军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人人都盼望有一位英明圣主来拯救他们于水火。趁此时节,大清应当即刻入关,与群雄逐鹿中原。范文程对多尔衮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上天赐给摄政王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定鼎中原,建立大清万年基业正在此时。”多尔衮闻听大喜,于是下令挥师直逼山海关。
清军没等到达山海关,多尔衮接到消息,闯贼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闯贼本是明朝驿卒,而今犯上作乱,逼死君父。农民军入城后烧杀抢掠,倒行逆施,把京城搞得哀嚎遍野,天怒人怨。范文程认为此时大清应当改变策略,不应再把明朝视为敌人,而是把矛头直指李自成。借着“替明朝官民报国恨家仇”的名义入主中原,一定会得到中原官民的支持。多尔衮深以为然。
山海关下,清军与吴三桂合兵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兵败之后一把大火烧掉紫禁城,带着劫掠的财物逃离北京。清军开始向北京开进。
出发前,范文程又跟多尔衮强调,此次入关不同以往。大清以新主人的身份入主中原,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沿途劫掠。一路上应当安抚官民,使之望风归降。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下令在沿途张贴安民告示,可以不用摄政王的名义,而用范文程的落款。毕竟作为范仲淹的后人,范文程的话更能使人信服。
果如范文程预想,沿途百姓看到大清的安民告示上写到:“义师此来是为尔等报君父之仇,不是要屠杀百姓。此次只针对闯贼,其余人等,官员归降可以继续做官,百姓归降可以各司其业。”刚开始大家还不敢相信,但是看到最后落款写着范文程的名字,人们就不再怀疑了,纷纷开城投降。于是,从山海关到北京,清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很顺利地进入了他们梦寐已久的北京城。凭借范文程的安民告示,黄河以北几乎是传檄而定。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八篇
大清入主中原后,开始作为一个全国xxx来行使权力。顺治皇帝年纪尚小,不能处理朝政。多尔衮虽为监国摄政王,但是主要精力要放在统一战争上。其余满洲亲贵勇武有余,文治不足。所以,朝政事无巨细,主要由范文程具体处理,多尔衮对范文程也大力支持。
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三天,范文程奏请多尔衮为崇祯皇帝发丧,兑现之前“为尔等报君父之仇”的承诺。多尔衮准其所奏,下令天下臣民替崇祯皇帝戴孝服丧三日。这件事情意义非凡,他使得中原百姓,尤其是读书人领略到了大清统治者不同于李自成的胸襟和气魄。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困难。为了筹措军饷,朝廷向百姓加征“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官府还要从中贪污。如此一来,赋税每亩地增加了五六倍之多,百姓无以为继,只有铤而走险。范文程奏请多尔衮免除“三饷”,多尔衮随即同意。鉴于明末人口锐减,流民四窜,出现大量无主荒地。范文程奏请让官军在无主荒地屯田,同时召集流民,流民愿意耕种荒地的,官府出租农具稻种。每年收成官军分三分之一,三年后土地归流民所有,多尔衮也同意了。
范文程认为大清以异族入主中原,必定要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与知识分子合作。所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xxx心得矣。”他奏请重新恢复科举,遴选天下英才为新朝所用。多尔衮一概照准。
范文臣和袁崇焕的关系 第九篇
崇祯十七年三月丁未,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是: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赏了他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历史没有留下这个捐款者的姓名。他当了一天千户,明朝就灭亡了。这个无名者,应该是崇祯临终前,极少能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之一了。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捐款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两万两,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新鲜”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叫卖,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皇帝:咱真的没钱捐,看你能怎么着。
崇祯急啊,于是想树个榜样,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周奎身为国丈,与大明皇室休戚与共,怎么也该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周奎马上哭得死去活来,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打了个1折,只肯捐1万两。
此时,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崇祯听了徐高的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两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就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做表率。做完思想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周奎又干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他捐出3000两,另外2000两落入自己的腰包。最后他总计捐出万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崇祯总计募集了20万两。明朝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没有福布斯排行榜。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谕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出血,崇祯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种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历史上有个“崇祯小气亡国”的说法,其来源是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的记载,说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在宫中找到了崇祯的内帑32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崇祯明明有大把银子,却不舍得花,国难当头了,还觍着脸找大臣要钱。但这种说法,已被证伪。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陷落之前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下属的节慎库,这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他无疑比杨士聪更接近真相。
赵士锦后来从闯军中逃出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成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今天看来,它们就是记载1644年天翻地覆剧变的报告文学杰作。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确实很穷,他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史料记载,崇祯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皇宫里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
满朝文武,不知道崇祯很穷吗?
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特,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皇帝哭穷,权贵们心想:“骗谁呢?想敲诈啊?”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便哭穷。君臣似乎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决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 上一篇:啤酒订货会的范文(精选13篇)
- 下一篇:小标题作文范文大全500字(精选10篇)
最新范文:
- 药品集中采购分析报告范文(精选9篇)
- 采购补充合同范本(精选5篇)
- 租办公楼合同范本(精选14篇)
- 英语作文范文中考翻译(精选5篇)
- 地面工作计划22篇
- 环保部工作计划(精选17篇)
- 团委个人工作总结7篇
- 早教合同范本(精选8篇)
- 销售承包合同范本(精选15篇)
- 普通话工作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