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3-01-15 09:45:55阅读量:311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一篇

让科技与人才产生“化学反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科研遇上人才,两个“第一”激发出“化学反应”,必然会达到“1+1>2”的效果。近日,xxxxxx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扎实做好科技与人才的结合文章,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擦亮选才识才慧眼,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启动科技人才这个强劲“引擎”,通过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爬坡过坎增添底气。对于科技高质量发展而言,给钱给物都不如给支好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求才若渴,在心底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在行动上惠及人才、吸引人才,着力构建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让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蜂拥而至。是骡子还是千里马,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同样的,招才引智也要突出实践实干实效,既要尊重学历、资历、论文等客观存在的事实,又要善于透过这些包装来看待人才,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那些“没戴帽子”而能力突出的人才,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持续不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锤炼科技人才能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当今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如果不能以超前的思维来谋划和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成长,对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要坚持在人才培育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为人才教育和培训“疏通经络”“供血打气”。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一方面避免揠苗助长,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放任自流,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分层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人才提供培训课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思维活跃、技能高超、作风优良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主动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对其提出的好思路、金点子,在经过一番严密细致的研判和评估后,充分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人员调动权和经费支配权,确保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在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

打造优越服务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动力。“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可以肯定的是,引才是一时的,留才则是长久的,留住人的难度远胜于引来人。因此,必须持续完善和优化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切实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安居品质,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公寓,积极帮助符合入住条件的人才解决住房需求,让人才住得下,更驻得下。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人才服务站,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对一”的管家服务,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问题,切实免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要注重对人才思想的保驾护航,既重视成功,更宽容失败,让人才能够撸起袖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奋力搏。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人类得到了实质的进步;但另一方而,人类社会在前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非线性关系

1.社会发展概念的现代诊释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理解上歧义颇多的概念。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往往使用着不同的标准。

在一般的理解中,社会发展通常指的是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也就是说,偏重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在这里,用以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这种理解中,生产力标准之所以是最高标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标准相比,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反思人类历史,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将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富有、经济增长直接等同起来,必然忽视社会发展概念内含的生命内核和情感价值,使得社会发展概念成为没有主体、没有主体丰富实践内容的空壳,出现生体的空场,导致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重事实判断轻价值判断。为此,我们在阐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这个论题之前,特别需要对传统的理解进行清理,对社会发展概念作出现代诊释。

2.科技进步的负而效应

历史上,许多学者往往形而上学地将社会发展理解为绝对地向文明、道德、理性、自由、平等迈进。这是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进化模式论,它回避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对抗性,对人类前景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对社会发展问题缺少辩证态度。

黑格尔认为,历史进步是社会矛盾的内在发生及其解决,恶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否定性是肯定性固有的环节。他说:队不完美的东西进展到比较完美的东西,便是进步;但是不完美的东西绝不能被抽象地看做只是不完美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是牵连着或者包含着和它自身恰好相反的东西。这些思想家在社会发展问题上都表达了非凡的辩证智慧。只有从这种辩证智慧而不是机械论的观点出发,才能客观地去而对科技进步所导致的负而效应。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具有多方而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破除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习惯、新观念的精神力量;科学技术具有革新生活方式的功能;科学技术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等。一句话,没有科学和技术就不会有现代文明。然而,人们大多只知道并且只愿意知道科学技术的积极效应,即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而很少了解并且很少愿意了解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即科学技术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对立,并且这种对立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尖锐: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历史自从打开新技术革命的潘多拉魔盒以来,便走上了一条和自然相互抵触的道路。生态平衡的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而临的共同难题。科学理性精神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但同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了人对自然的粗暴的干涉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单一的技术关系。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成为一种独立运动、自行组织、自行调节的系统,成为唯一真实的表象,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极权主义者。技术取代了昔日的宗教,实际上又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新宗教。由于成为了新宗教,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技术统治和专制的合理J哇。人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听凭作为意识形态的科技的奴役和压迫,不能过上符合人性的和谐生活。从人与人的关系看。科学技术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是却也扩大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缺少亲情与爱意、理解与信赖、交往与关怀。本来,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可是,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它却获得了自主性,变成了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与人作对,剥夺人的自由,使人沦为工具,受到奴役,成为单而人。

3.结论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自在自为的演进过程,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能使社会摆脱掉现有的苦难,进而走向完善,科技的发展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辉煌的前景。并且科技越发展,这种心态越膨胀,这种信念越强大。这就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科学决定论、技术统治论、知识霸权的主义立场。

无论如何,种种情形都已表明,科学的世界并不是晴空万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并不必然构成正向关系,而是具有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无差别的统一,反而有着某种程度的不相容。科学技术以其非凡的科技能力解决着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问题,却对价值理性问题从来就显得无能为力,并且还使社会生活出现道德文化生长的断裂,而面临着道德失范甚至道德沦丧的困境。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非线性相关,近现代思想家都已敏感地觉察到。

正是看到了科学技术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高度紧张,西方现代思想家们告别了西方传统的科学万能论心态,走向了对科学技术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对科技的价值意义的普遍怀疑。如: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就把欧洲人性的危机和文化的危机归缘于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反省欧洲文明的现实困境后,他指出,正是科学技术的表而繁荣,导致了科学精神随之泛化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而,覆盖了社会生活中宝贵的人文情怀。为此他主张返回前科学、前逻辑,把自然科学、实证科学加括号。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非线性相关,展示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既生动又紧张的张力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科技发展的负而效应和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特质,又要使社会发展继续获得科学技术的支持。一方而,绝对不能像科学虚无主义者那样把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割裂,而走向知识反动论和技术无用论;另一方而,也绝不能走向技术统治论和知识霸权的主义。我们反对科学万能论,也反对科学终结论。科学不应终结,就如同科学不是万能的一样。社会的发展不能对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置之不理,但又必须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作出全新的价值选择。正确的态度也许应该是,以新的观念发展科学技术,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的整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的人性意义。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是重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二元分裂,让科学文化接纳人文因素,也让人文文化接纳科学精神,创建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或新人文主义,使科学技术人文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体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我国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普遍偏低,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一名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会科技论文写作,不仅可以体验科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会其在科学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以后的科学研究或工作,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型;科技论文写作;本科生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初步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科技论文,它是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学领域的某些现象,或者是某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述,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术论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重点加强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亟待提高。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本科生很少有科技论文发表,连研究生都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而且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相当数量的论文内容空洞,缺少相应的研究数据支撑,论文内容仅仅是现象、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罗列和阐述。这充分表明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欠缺,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势必造成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脱节,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一、造成现象的原因

1.学校本科生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计划要求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学校每学年开设x门通识教育类课程,其中并未有针对性地开设普及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课程。学校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相应的师资力量配备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系统地学习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只能按照别人发表的论文,依葫芦画瓢,模仿其写作框架和思路。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

高校本科生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学习状态涣散,课堂纪律松懈,作业靠抄袭,考试靠突击,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基础知识薄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学科学术问题的研究中。同时,目前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自身写作水平低,面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疲于应付了事,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学科问题研究。

3.促进本科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的平台有限

一方面,本科生不像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或者有确定的研究方向,容易提炼科技论文的写作主题和支撑材料。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本科生的校园生活圈定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考试和参与班级、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很难有机会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或者一个方向的学科问题研究。日常课上学习的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散,本科生自身没有抓住某一点深入思考总结的意识,从而很难找到科技论文的写作途径,没有方向,无从下笔。

二、加强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本科生撰写的科技论文获得公开发表,是任何一个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最期望的结果,也是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最好的肯定。因此,本科生从中获取的快乐,首先是科研工作成功方面的快乐,由于本科生发表论文是极其罕见的,所以这种成功的快乐也是非常巨大的。其次,科研文章获得公开发表也是个人学术能力的彰显,因此,本科生非常乐意向他人传递这种成功的喜悦。最后,科研文章获得公开发表能提升个人价值,比如在本科生荣誉评选、就业招聘中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从自身价值方面带来的快乐也是很巨大的。除此之外,对提高本科生以下几方面能力有很大帮助:

1.培养学生的专业信息获取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了完成某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本科生仅仅利用课堂上和教材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从大量的各种形式和来源的信息中捕捉相关的有效的专业内容,在从事科研工作中是必须的。事实上,经常阅读专业相关文献,有助于巩固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拓展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使自己在某一领域更专业化。

2.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本科生在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时,面临着如何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如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如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何将研究内容整理成合格的科技论文等一系列学术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供本科生学习,需要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摸索。这个探索过程,同时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3.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必须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和主张。

(2)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科技论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其语言需要严谨、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能充分地表达文章主旨并具有学术性。

(3)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有时虽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创新性的想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结果也相当出色,但仅仅因为写作时缺乏方法和技巧的把握,也不能把自己的成果充分地展示给他人,这必然会对其科研成果大打折扣。

4.锻炼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可以激发本科生的创新兴趣,使本科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具备创新意识,并掌握创新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并形成创新习惯。

三、多举措共同提高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1.高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要解决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学校方面应该给予重视,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论文写作环节,并且在本科生课程设置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相关课程,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从技术环节解决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

2.积极拓宽途径并搭建学术平台

科技论文往往被认定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除了科学研究,课堂活动、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等都可以为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提供平台。比如本科生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后,可以将其研究成果提炼、整合,结合项目创新点撰写成一篇科技论文。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为您提供的科技哲学论文:探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问题,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xxx、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xxx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五篇

【内容摘要】

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通过对广州市建设基础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其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和总体战略;进而提出搭建创新平台、支持创新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服务的六大实施方案框架,并建议采用“四轮驱动”的推进模式;可为广州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型城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突破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转型升级必须依托创新驱动发展。广州是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要意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升,广州自然成为该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动机。在此背景下,广州在准确把握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构成广州的“三大枢纽”战略。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发展目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带动华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州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部署。如何更好更快地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条件、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实施方案、驱动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本条件

(一)优势与机遇

(二)不足和挑战。

第一,广州在资源、环境、土地、人力成本等方面依然存在瓶颈约束。同时,广州在创新投入、创新动力、成果转化、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等方面或多或少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存在差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因素;第二,当今全球各个国家对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争夺加剧。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和强化其创新资源的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力图进一步追赶和争夺全球创新市场,这对我国和广州的创新发展带来挑战;第三,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其他同类城市也加紧实施国际性创新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竞争性挑战。

二、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从创新活动的创造、技术、服务三要素出发,本文建议将广州定位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技术创新引擎”、“全球创新服务中心”。将其作为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创新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坚持自主创新和价值创造、坚持全球视野和开发合作、坚持基础培育和环境建设、坚持重点突破和循序渐进的四项原则,以保障其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发展战略。

人才与科技论文范文 第六篇

摘 要:文章以浙江诚德包装有限公司为个案,回顾了该公司的科技发展之路,总结了该公司经过十年奋战积累的初步经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科技发展 基本做法 初步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汇率不断变更,工人工资不断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继续生产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已难以为继,企业发展走什么路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

要实现企业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实现产品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实现企业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必需走科技发展之路。浙江诚德包装有限公司十年来实施科技发展方针,产值由2002年的2000多万元发展到2011年亿元,税收由2003年的78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932万元,利润由2003年的34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1092万元,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一、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发展之路

多年来,公司在以下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科技创新,围绕节能增效进行科技创新;围绕提升产品质量进行科技创新;围绕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科技创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科技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了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节能降耗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在高科技产品层面上大幅度上升,成功夯实了科技型企业的根基。

1.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开展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公司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积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是节能的重点工作。2006年开始每年对设备投入大量资金,至今新增节能设备及设备升级改造投入1200万元,淘汰高耗能印刷机3台,制袋机12台,改造5台电加热印刷机;2011年率先使用天然气加热印刷机,投入经费150万元,改造前综合能耗920吨标准煤/年,改造后综合能耗为825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降低15%。更换公司全部非节能灯,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5项。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节能减排,根据工作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每月做好车辆出勤统计和油量管理,调动驾驶人员节能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行业节能降耗工作中的智慧,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增量。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在节约能源的同时,爱护环境,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使“诚德更美,社会和谐”。

2.围绕提升产品质量开展科技创新。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食品包装被称作是“特殊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高度重视企业质量管理,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和测量分析抓起,通过制定企业质量方针、规定企业质量目标、建立责任制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于2010年先后通过了QS认证、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体系认证,产品报废率从2009年的减少到2010年的1%,两年相比损耗减少近百万元。

随着国外市场的拓展,公司管理不断与国际接轨,建立实施HACCP计划,在2011年通过HACCP的认证,配备相应资源,通过加强培训等手段提高产品安全意识和产品安全管理能力,通过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确保公司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产品安全管理业绩的不断提高。

3.围绕提高研发能力,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表明,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1%,企业处境困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2%,只能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3%~5%,企业才有竞争力。世界500强,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大多在10%左右。所以,企业投入和产品研发是企业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环节。为此,公司于2007年专门组织技术专业人才成立“技术部”,投入自主研发项目,2008年投入研发经费275万元,2008年产值为4518万元;2009年投入研发经费306万元,2009年产值5782万元;2010年投入研发经费346万元,2010年产值10030万元;2011年投入研发经费556万元,2011年产值13065万元。至今企业拥有注册实用新型专利12项,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4%~6%区间,高新技术产品占当年总收入60%以上,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10%以上,成为科技型企业。公司经过十多年改造、科技创新、强化管理,已获得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质量放心单位、全国质量服务诚信示范单位、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授予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获规范化项目验收合格证书,苍南县成长型企业,苍南县百强企业,苍南县纳税大户。2007年“鸡年松月饼包装袋”荣获第五届中国包装印刷行业产品质量评比铜奖,同年“PLAXTERS食品袋”、“鸡年松月饼包装袋”荣获浙江包装印刷行业优秀产品奖。

二、抓人才、拓营销,为科技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为科技产品拓展市场空间

1.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根本。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公司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实行人才创新战略,逐步建立完善用人机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努力降低招聘成本,注意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进行人才梯队建设,每年参加温州市面向全国企业现场招聘会,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公司重视员工的培养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及派遣外训等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每年至少组织3次基层管理人员到同行业参观学习,建立三级教育培训制度,每月对新进员工进行新岗位培训,每季度对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等相关培训。重点介绍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危险部位,用一些典型事故的实例去剖析讲解。通过培训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通过对业绩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

3.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规,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通过工会组织,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相关事项,签订集体的书面协议,承诺每年工资不低于10%的递增,为企业业务开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到目前为止,在职员工300多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多名,大专以上人员达50多名。在全国普遍用工荒时节,公司人员流动率保持在3%左右,管理人员流动率低于

4.狠抓市场营销,拓展国内国际市场。通过对销售渠道、销售方法、价格策略、销售计划、有效开展销售活动,不断完善销售管理体制,设置销售总监职位,并高薪聘请多年行业经验人士担任要职。近年来,市场上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国家出台多项规定,对食品包装行业震慑很大。我公司由于率先采用无苯无丁酮油墨,食品中毒事件并没有对公司销售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产品销售有所增长,并提高了户端结构,先后与知名品牌“康师傅”、“伊利”、“农夫山泉”、“纳爱斯”等结为合作伙伴,淘汰了部分低端客户,拓展了国外市场销售,提升公司品牌,产品先后出口美国、新西兰、巴勒斯坦、荷兰等国家,外贸销售额从773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对外贸易走出第一步,为科技产品拓展了市场空间。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