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工作总结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报范文工作报告范文年终总结范文申请书范文通知书范文请假单范文活动策划范文活动报道范文简历范文委托书范文授权书范文论文范文简报范文志愿书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3-03-23 14:04:15阅读量:792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一篇

研究背景及目的

输血是挽救人类生命的重要手段,输血前对血液进行一系列生物学筛查和安全性评价,对保障安全用血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输血前血液筛查大多仍采用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液中的病原生物及其成分.近年来随着检测试剂盒灵敏度的不断提高,经输血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性已经处于较低水平.然而,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隐匿性感染现象与病毒变异的存在,病毒反应性(阳性)献血者的漏检问题依然存在,输血或输注血液制品仍有一定的传播病毒的残余风险,对接受输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索新的血液筛查方法,采用更加敏感特异方法消除漏检,对于增强输血及血液制品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类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一般人群HBV感染率高达携带率高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HBV感染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输血前血液安全筛查中,乙型肝炎抗原及核酸成分的检测就成为主要靶点.

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NAT, Nucleic Acid Test)在输血前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受到高度关注.NAT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利用该技术可在病毒感染后数天后即能检出标本中极微量的核酸,大大缩短“窗口期”.NAT敏感性高,与传统的ELISA方法相比,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窗口期”但由于病毒核酸转阳之前的血液传染性极低,通过NAT检测,能够明显减少隐匿性感染和病毒变异株,最大限度地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因此,NAT可使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血液筛查传染病的检测技术.

隐匿性HBV感染(OBI)即血清HBs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HBV感染,表现为病毒载量持续处于低水平复制状态.OBI血液可以通过输血导致受血者感染HBV,其感染率与各地区的HBV感染率和基因型相关.HBsAg阴性的隐匿性HBV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约有3%的正常人或献血员为HBsAg阴性的HBV携带率者,在单一抗HBc阳性人群中有30%-35%血清HBV DNA阳性,是形成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

多种原因可能造成隐匿性HBV感染,位于aa124-147的“a”表位是HBsAg的免疫优势表位,是当前HBsAg检测的主要靶点,HBsAg表位基因突变是导致HBsAg漏检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aa100-160氨基酸突变可引起HBsAg抗原活性的明显改变.由于“a”表位也是乙肝疫苗的主要保护性表位以及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要靶点,“a”表位突变可使现有乙肝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下降,因此研究HBsAg xxx,axxx,表位对应的HBV S区基因序列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课题以省级血液中心为研究基地,选择93613份无偿献血标本,采用NAT、基因突变检测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和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并与传统的ELISA对比研究;对HBsAg酶联免疫法检测阴性但NAT检测DNA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DNA序列分析和抗体蛋白的确认与分型,探讨HBsAg阴性血清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寻找窗口期和隐匿性HBV感染者;对隐匿性HBV感染者病毒株基因变异进行分析,对病毒株的“a”表位区域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a”表位基因突变情况.

本论文旨在了解目前我国HBV筛查体系下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及HBsAg突变株流行状况,建立更为灵敏、准确、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输血前血液筛查新模式,并根据筛查结果计算输血传播传染性疾病的残余风险.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肝癌细胞PI3K/PKB信号转导通路对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变化的影响,旨在为HBV密切相关的肝癌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输血前应用NAT大规模筛查乙肝病毒的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1.核酸检测实验室体系的构建:按照xxx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标准核酸检验实验室,之后所有NAT检测均在此实验室进行.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二篇

摘 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常见传染病患者93例,根据疾病种类分为甲组(n=31)、乙组(n=31)、丙组(n=31),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另选择同期进行检查的健康人31例为丁组,比较4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 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乙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丙组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染病; 诊断鉴别; 血常规; 诊断价值;

临床中传染病较为常见,主要是指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由于多种病原体诱发的疾病,而微生物构成大多数为病原体,仅有少数是寄生虫[1].此类疾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排泄物、体液等感染,还可由母婴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及空气传播。临床中针对此类疾病常通过血常规进行检查,即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血液指标,进而辅助诊治临床疾病[2].因此本研究针对常见传染病通过血常规检验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常见传染病患者93例,根据疾病种类分为甲组(n=31)、乙组(n=31)、丙组(n=31),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另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31例为丁组。甲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1~68(±)岁。乙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丙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24~68(±)岁。丁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23~69(±)岁。4组试验对象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标准

入组标准: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包括乏力、肝区痛、上腹部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等,与相关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相符,经肝功能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及超声检查等确诊;病毒性感冒:与相关病毒性感冒诊断标准相符,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头痛等;肺结核:与相关肺结核诊断标准相符,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道症状、消瘦、纳差、乏力、盗汗、低热等。排除标准:血液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

血常规检测方法

检查前嘱患者禁食6~8 h,次日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液2 ml,采用EDTA-K2抗凝通过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及相应试剂检测, h内完成,注意样本在送检过程有效性,若不能立刻检验,则需注意标本保存。

观察指标

比较4组试验对象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乙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低于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丙组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表1 4组试验对象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丁组比较,aP<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临床中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传染病是能够将某一物种或某一人通过多种路径对另一物种或人传染的疾病,此类疾病传播路径和方式种类较多,但该疾病目前尚未统一分类[3].此类疾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且有病原体,感染后会产生免疫性,此外还具备季节性和地方性。主要感染类型包括继发感染、重叠感染、混合感染、重复感染及首发感染等,均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若病情较为严重,还极易增加患者生命危险[4,5].常见传染性疾病种类较多,如肺结核、病毒性感冒及病毒性肝炎等,发病初期会出现存有一定差异性的咳嗽、发热等症状,临床早期诊断时缺乏特异性症状,导致漏诊和误诊,极易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以减弱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并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7,8].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需配合有效且准确性高的检查技术,以辅助临床检查的同时确保诊断准确性。目前临床常见且应用广泛的检查技术为血常规,属于一种血液基础性检验技术[9].有形细胞和液体构成血液,而此种检查技术则是对患者的血液细胞进行检测,通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10].该项检查技术操作简单,可靠性较高,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效果较好,且经济实惠,患者接受度较高。

本研究中,甲组为病毒性肝炎,乙组为病毒性感冒,丙组为肺结核,丁组为健康人,全部开展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甲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均低于丁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丁组。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后,肝炎病毒会长时间入侵,损伤患者的造血器官如骨髓等,进而显著减少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还会受肝炎病毒的影响产生异常现象,促进异常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转变;除此之外,患者机体还会受到病毒的影响,产生和加重自身应激反应,以显著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本研究中的病毒性感冒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健康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病毒性感冒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好发于各类群体,该疾病是存在皮肤、空气中病毒经鼻腔进入呼吸道,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明显的体液免疫反应,会明显减弱其细胞的活性,同时感染病毒又会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如鼻塞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者机体氧气更换,使患者机体出现缺氧现象,最终减少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结核菌属于肺结核的病原菌,会明显加强与之密切联系的炎性因子毒性,还可阻碍机体中溶酶体吞噬功能,以加速繁殖巨噬细胞中的结核菌,还可加速合成磷脂,并加速异化淋巴细胞,最终增加异型淋巴细胞占比。本次试验中肺结核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与以上内容相符。提示通过不同疾病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嗜酸性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再结合相关指标正常值可为疾病的初步诊断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李叶静。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12):.

[2]毕永春,罗浔阳,李玉麒,等。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738-1740.

[3] 吴芝勋。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在成人细菌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广东医学,2016,37(z1):129-130.

[4]郭晓丹。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对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79-181.

[5]余好,许少坚,孙华杰,等。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的部分实验室指标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163-165.

[6]尤其,黄支密,郭辉,等。炎性指标与血常规对病毒和细菌性肺炎患者鉴别诊断及并发症预测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9):1342-1344,1351.

[7]胡云霞。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7):38.

[8]刘冰,杨秀令。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对临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4):.

[9] 张宝娟。全血CRP联合血常规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特别健康,2019(17):.

[10]和景霞。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7,28(11):.

文献来源:张翠惠。血常规检验在常见传染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0):165-166.

血常规检验论文范文第二篇:血常规检验对贫血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三篇

脓毒症是重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重症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腹腔感染是最常见的引起脓毒症的原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非常复杂,目前仍未完全了解.过度的促炎或抗炎反应均能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死亡.脓毒症干预的目标是恢复循环介质的动态平衡,而不是选择性的抑制促炎和抗炎介质.很多研究报道血液净化可以广泛的清除炎性介质,这种影响是广谱的,自动调节的,并且也能通过提高抗原递呈能力,调节白细胞募集,氧化爆发和吞噬能力,提供白细胞反应性,恢复免疫功能.为了找到优化的最佳的体外循环治疗脓毒症的方案,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针对这些新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高容量血液滤过,血液吸附,配对血浆滤过吸附,高截留分子量膜等正对脓毒症患者开展研究.初步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些新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明这些新的技术方法及材料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最新的理论表明,脓毒症可以诱导免疫抑制,这也为体外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发展,提供了额外的理论依据.虽然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脓毒症死亡率仍没有多少改善.体外血液净化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脓毒症,已经应用了十几年,但对其疗效的评估仍然是有争议的.在最近几年,我们对其技术能力,及其使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虽然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但一些技术在动物实验和小规模的临床观察中看到了应用的前景.然而,在过去十年中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也需要我们根据这些新的研究结果,重新评估血液净化的效果.

为探讨血液净化技术在脓毒症中的治疗效果,以找到和优化最佳血液净化治疗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1)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2)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建立及安全性评估;(3)血液吸附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4)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5)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美国匹兹堡大学CRI*A实验室为本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第一部分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探讨建立稳定的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模型方法,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血液净化治疗研究.

方法:应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第一组(CLP1)结扎盲肠1/4,穿孔两个;第二组(CLP2)结扎盲肠1/3,穿刺三个;对照组,打开腹腔,暴露盲肠,但不结扎和穿孔.观察各组大鼠7天存活率,检测手术48小时后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并观察肝肾脏器损伤情况.

结果:对照组大鼠全部存活,CLP1组7天存活率50%,CLP2组7天存活率为10%.CLP48小时后出现血乳酸增高,血糖下降,CLP后肝脏组织学显示肝细胞有局灶性坏死,肝细胞肿胀,肾脏组织学显示肾小管空泡形成.

结论:通过控制结扎盲肠的长度和穿孔数目能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腹腔感染脓毒症模型,与人类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相近,能引起组织灌注不足,代谢障碍及脏器功能损伤.

第二部分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的建立及安全性研究

背景和研究目的:血液净化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脓毒症病人中.但很难在啮齿类动物中开展实验研究,过去的实验研究主要应用于大动物,并且采用动静脉血管通路.为了探讨血液净化技术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开展了建立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的研究,并评估其安全性.

方法:应用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p50导管在大鼠股动脉或静脉和颈静脉置管,建立动-静脉或静-静脉回路.动-静脉血液回路利用动-静脉间压力差驱动,静-静脉血液回路需要应用微量蠕动泵驱动.观察血白介素-6(IL-6)、直肠温度和7天的存活率的变化,评估此血管回路的安全性,实验动物分为三组,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治疗组,假血液净化治疗组(建立体外循环血管通路,但无滤器进行治疗),对照组(不建立血管回路),并且比较动-静脉回路和静-静脉回路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体外循环治疗后IL-6,体温和存活率没有明显变化.静-静脉通路与动-静脉通路体外循环治疗相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大出血(比15%,P等于),血栓形成(比5%,P等于).静-静脉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治疗脓毒症大鼠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中(如血液吸附和血液滤过).

结论:静-静脉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在大鼠模型中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第三部分血液吸附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脓毒症患者血液和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液吸附可以通过清除血液中细胞因子减弱炎性反应,减轻脏器损伤,改善预后.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应用CTP,一种新的吸附剂,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清除细胞因子的效果和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无菌CTR吸附颗粒填充到三种不同尺寸的柱子里,小(),中(1m1),和大(2m1).研究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部分.体外实验主要观察吸附柱对IL-6和TNF-α吸附效果.体内试验应用大鼠进行研究,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脓毒症模型,CLP手术后18小时,40只大鼠随机接受小,中,大吸附柱血液净化治疗(, CTR1, CTR2)或假血液净化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0小时,4小时,24小时,48小时,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浆内细胞因子水平(TNF-α, IL-1β, IL-6和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l, HMGB-1),肌酐,胱蛋白酶xxxC,并记录存活时间.

结果:体外实验表明,随着吸附柱尺寸的增加,对IL-6的清除率增加,并且对IL-6清除速度高于TNF-α.假治疗组,, CTR1, CTR2治疗组7天死亡率分别为50%,.在治疗晚期(24小时和48小时),和CTR2治疗组,细胞因子浓度(TNF-α, IL-1β, IL-6, and IL-10)明显降低(p

结论:尽管采用CTR吸附柱血液净化治疗对于脓毒症大鼠细胞因子水平没有即刻的效果,但能提高CLP大鼠的存活率.CTR治疗组,尤其是CTR2组在治疗相对晚阶段确实能降低细胞因子和HMGB-1水平.CTR1和CTR2组在治疗后24小时能明显改善肾脏损伤.对于CTR的对细胞因子的吸附作用和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

第四部分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特别是膜材料领域有很多最新进展.但是医学文献中很少有报道对比研究这些疗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脓毒症大鼠中,比较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的效果以及比较血液吸附的治疗效果的差别.

材料与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CLP诱导严重脓毒症后18小时,被随机分为三组,建立体外循环血液净化,一组应用具有高度吸附内毒素能力的吸附剂(Oxiris(),金宝),行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血液滤过组),一组应用有较强吸附细胞因子能力的吸附剂(CYTOSORB(), CytoSorbents)行血液灌流治疗(血液吸附组),一组行体外循环无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每组治疗均持续4小时.主要终点是7天生存率(log-rank检验).在血液净化治疗开始和每次治疗结束后测量血液样本的细胞因子(TNF, GM-C*, IFN-γ, IL-1α, IL-1β IL-2, IL-4, IL-6, IL-10, IL-12)

结果:血液滤过组12只大鼠,血液灌流组11只大鼠,对照组11只大鼠(2只大鼠随机分组前去世).高吸附性血液滤过在7天的总生存率为66%,(8/12),血液灌流组总生存率45%(5/11),对照组18%(2/11).高吸附血液滤过组死亡率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等于).所有的细胞因子水平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高吸附血液滤过能够明显提高严重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但对治疗后即时的细胞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第五部分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脓毒症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7-2012年收治到我科的65例脓毒症引起的重度ARDS患者进行研究,有37例病人入选为治疗组,其余28例为对照组即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应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除血液滤过外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6、24、48、72小时肺功能指标包括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PaC02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观察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成功撤机的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标.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PaC0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并且治疗组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ICU治疗天数、成功撤机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标均明显好转.

结论:重度ARDS患者采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能明显改善肺功能,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利影响.

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和肾损伤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到我科的108例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68例)和HVHF组(B组,40例),均完成72h HVHF,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La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比较反应急性肺损伤指标的肺泡氧分压与动脉氧分压的差值.氧合指数[0I等于Pa02/Fi02]的变化;比较反应急性肾损伤指标的血清胱抑素(Cyst C).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

结果:①治疗后72h时,B组较A组血Lac、hs-CRP下降,分别为[±,±,(mmol/L),p

结论:HVHF能改善脓毒症患者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脏器功能,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通过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应用研究表明血液净化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脓毒症的方法.

(1)首先采用最常用的CLP模型建立了脓毒症大鼠模型,通过控制结扎盲肠的长度和穿孔数目建立了两种严重程度不同的脓毒症模型,与人类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相近,能引起组织灌注不足,代谢障碍及脏器功能损伤.

(2)目前大部分血液净化治疗实验研究主要应用于大动物,应用大鼠行血液净化研究较少,我们成功的建立了脓毒症大鼠静-静脉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模型,并评估了其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静-静脉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在大鼠模型中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3)利用含不同质量的新的吸附剂CTR制成的血液吸附装置,对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大鼠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结果表明CTR似乎能够改善脓毒症大鼠的预后,有一定的脏器保护作用,特别是对肾脏,并与剂量相关.对炎性介质水平没有立即的影响,但可以引起晚期炎性介质水平的降低,这为进一步探讨血液净化的治疗机制提供了参考.

(4)利用新的吸附材料Oxiris对脓毒症大鼠行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结果表明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能够改善预后,但对炎性介质水平没有即时的影响,并且似乎比单

本论文可用于血液检验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血液检验引用文献: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四篇

目的:血液中各类血细胞含量是反映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参数.血液流经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其成分变化对于人体机能和组织功能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而机体的病变也会影响血液各组分,因此,对人体血细胞进行分析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临床检验设备主要是基于湿化学方法,其设备普遍存在检验速度慢、体积大、需大量液体试剂的配合,现场应用受限等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研究一种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干式化学法)的快速血液检测关键技术及装置,实现定量检测常规血细胞参数,使其适合现场条件、急诊情况或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方法:首先,在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血细胞分析检测方法:离心、检测相分离的基于血液棕*层定量离心分层技术(QBC)的方法.为离心机设计可快速拆卸的专用离心盘,用来配合干式血液检测毛细管的离心,而在更换离心盘后,该离心机可用于常规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用途,这样可以做到一机多用.该算法对传统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采用彩色线阵CCD结合自行设计的成像透镜对待测毛细管实现一次成像,大大提高检测精度与速度;其次,在用蓝光激发荧光照射时,使毛细管沿其轴向转动10个位置检测取平均值,减小了由于离心过程中各个界面分层不均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医学实验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检验分析.

内容: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进行了光路及CCD图像采集模块的研究.在光路及CCD图像采集模块中,采用LED冷光源增强了环境适应性;应用彩色线阵CCD不需额外的滤光片,在信号处理电路中采用相关双采样法及视频信号处理专用芯片AD9826,简化了系统的结构;应用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CCD驱动的时序,简化程序,提高应用性.

(2)对图像采集后的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该部分主要是确定各层分层的确切位置,在红光源照射下,确定全血体积、标定点及浮子位置;在蓝光源照射下,重点区分中间三层(白细胞和血小板层)的信息.中间三层的边界确定采用红*和绿*相互比照的方法.确定了算法规则及血常规参数的转化.

(3)对系统毛细管进排样、检测控制模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毛细管进排样的机械结构,*处理单元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减少*电路,进行了进排样精度及检测精度的实验,系统稳定性良好.

(4)在研究的新型检测方法基础上,结合光路技术和电路技术等,构建了“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本文详细叙述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光路检测结构、毛细管进排样结构及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

(5)设计并开展了一项医学实验,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在与QBC Autoread plus和Sysmex XT-1800i两类仪器的对比中,以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LM)、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为对比参数,相关系数分别为、、、、、和、、、、、,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结果:

提出了基于干式化学法的快速血细胞检测方法,并在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控制的系统中,结合光路检测技术、电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构建了“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检验平台;制作完成实验样机一套,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针对基于干式化学法的血液检测系统的毛细管进排样系统,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结论:

本系统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血液检测概念,实现了基于干式化学法的检测,相比湿式检测具有灵活、不需要液体试剂处理过程.本课题实现了现场条件下仪器携行性、抗震性好、检测结果快速准确的功能.一方面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伤病员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系统结构紧凑、运营成本低,同样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性能优良、使用方便,运用该系统可实现血细胞HCT、HGB、RBC、PLT、MCHC、GRAN、%GRAN、LM和%LM9个参数的定量测量,并具有自校准和报警提示、输出存储与打印等功能.在现场血液快速检测和基层急诊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战时状态进行常规血细胞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研究意义:

1)样本无需制备,可迅速展收,适合现场快速检验,

2)检测速度快,除去离心时间(5分钟),进样、检测时间≯60s,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维护,携行性好,

3)结构紧凑,体积小,环境适应性强,使用综合成本低.

本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离心、检测分离,除去离心的5分钟,每个样本检测时间在60秒内,大大提高检测速度,尤其提高多样本的检测速度(以20样本为例,本系统与QBCAutoread plus和QBC star相比,三者检测时间分别是25分钟、45分钟和120分钟),

2)双光源检测、毛细管轴向转动,高分辨率的彩色线阵CCD图像传感器一次成像,提高检测精度,

3)冷光源LED功耗低、控制简单、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广,环境适应性、抗震动和抗干扰能力强,

4)采用DSP作为核心控制器,实时、快速地实现各种数字信号的处理,软件方面把对两个电机的控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

5)检测模块功能独立,结构大大简化,体积小,重量轻,携行性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可集成性,优于国内外的同类产品.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五篇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逐年增加.现代血液透析的观念和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尽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现代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当前国内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75%以上,有不少患者能存活20年以上.但这些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生存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与之相关的生存质量状况正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近年来,国内多项多中心和单中心的有关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侧重于影响生存质量因素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今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除透析治疗有关因素外还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大类多重因素,作为国外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措施,如社会支持措施国内有待于政府、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为患者提供心理医师指导和专职肾脏病营养师指导,限于国情难于实施和普及.因此,针对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临床因素,研究可行而有效的干预措施成为临床研究中关注的焦点.

营养状态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由于尿毒症导致的食欲不振、味觉改变以及心理压力引起的食物摄入不足.中医学认为以上原因归结于患者的脾胃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受阻.脾虚作为尿毒症的主要正虚证候已形成共识.因此,调理脾胃法可作为改善患者食欲以及改善营养状态和生存质量的中医治法.由于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控制饮水量,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未纳入特病医保报销范围,因此中药煎剂和中成药的长期运用受到很大限制.灸足三里等穴的保健强身、健运脾胃功效为历代针灸医家所推崇,亦被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据此我们曾开展了灸疗改善尿毒症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单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灸疗能够改善透析患者部分领域的生存质量.目前尚未见其他将灸疗运用于改善尿毒症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故我们开展本项多中心的临床观察.

1研究目的: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调理脾胃灸法改善尿毒症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和安全性,初步建立可供推广的临床操作规范和尿毒症血透患者自我保健方法.

2研究方法:

病例选择与分组: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心1)、北京市中关村医院(中心2)、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心3)3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109例,其中观察组58例,对照组51例.临床观察过程中脱落8例(望京医院6例,中关村医院2例),完成全部治疗期及随访期临床观察的病例共101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49例,脱落率为.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包括常规碳酸氢盐血液透析,每周2-3次规律透析治疗.常规进行西医血液透析相关药物治疗,包括用促红素、铁剂治疗肾性贫血,磷结合剂(碳酸钙)使用,钙三醇或阿法骨化醇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观察组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灸疗.本研究根据血液净化中心的环境要求,选用无烟灸法,采用江苏省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纸管贴穴灸疗艾炷(苏泰药管械准字2003第1270052号),选取足三里(双)、三阴交(双)(以上穴位左右交替选用),腧穴定位方法按照《xxx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执行.每穴灸1-2壮,以患者有持续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治疗2-3次.

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共计12周,随访3个月,总计观察6个月.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时以及随访结束时进行以下指标的观察和评价.

生存质量:

究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 ity of life shortform, KDQOL-*)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

症状积分与证候疗效: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评分并计算症状积分.根据其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证候疗效判定:症状积分减少≥70%为显效,≥30%为有效,

营养状况:

主观评估:使用国际通用的改良定量主观评估表(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MQSGA)进行积分及程度评价.

客观指标:测定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握力.握力测定使用WCS-100数显电子握力计(北京鑫东华腾体育器械有限公司),测量握力3次,取其平均值.

透析充分性:

采用URR和Kt/V进行评价,按照美国肾脏病基金会2002年发表的NKF-K/DOQT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USA. 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 NKF-K/DOQI)推荐的方法进行评价.

灸疗安全性相关不良事件观察:

观察灸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局部灼伤.

统计分析方法:

建立意向治疗分析数据集(ITTS),符合方案数据集(PPS),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差异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工作由第三方,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负责完成.

3结果:

生存质量: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等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症状与不适等4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访后,两组患者在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情感健康、社交功能、活力、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知功能等7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在活力、症状与不适、认知功能等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症状积分及证候疗效: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证候疗效,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两组相比,经秩和检验,P

随访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后两组证候疗效,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两组相比,经秩和检验,P

营养状况:

主观营养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MQSGA主观营养评分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常营养占,轻中度营养不良占;对照组正常营养占,轻中度营养不良占,两组相比,经χ2检验,P

随访后两组患者MQSGA主观营养评分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后观察组患者正常营养占,轻中度营养不良占;对照组正常营养占,轻中度营养不良占,两组相比,经χ2检验,P

客观营养评价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握力、干体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握力、干体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白蛋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

随访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握力、干体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握力、干体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白蛋白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

透析充分性:

治疗后两组患者Kt/V、URR值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访后两组患者Kt/V、URR值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调理脾胃灸法能够改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躯体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症状与不适等领域的生存质量,随之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情感健康、社交功能、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知功能等领域的生存质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虚证证候;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该法操作简便、安全,为无烟灸,适宜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 第六篇

研究背景:

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医院感染暴发给医疗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难治性及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使之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医院感染不仅造成病人住院天数延长,增加了病死率,给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且还影响一些高新技术的开展,如:器官移植和一些高难度手术往往由于难以控制医院感染而失败,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直接经济学损失严重.因此,对医院感染开展前瞻性目标监测及直接经济学损失评价研究,研究发现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等潜在问题,研究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防控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

临床资料研究显示,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越来越多,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医院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各科室感染发生率调查中,血液透析病房为感染高发科室,医院感染率高达~年2月至2011年12月,国内几家医院先后发生了4起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引起xxx门的高度重视.

文献资料研究显示,目前国内仅查到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与分析的文献.国外加拿大有关于血液透析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成本效益分析及预防和控制的研究,但是尚未检索到使用自行设计目标性监测调查表,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干预,并对其经济学损失进行评价研究的文献报道.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应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和感染规律等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学损失进行评价研究,研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避免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某省*甲等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现状以及医院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学损失,发现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性措施并实施,从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减少患者的直接经济学损失,缩短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探明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现状、特点、医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感染环节;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所致的直接经济学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评价研究,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省某*甲等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所有入住血液透析病房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118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目标监测.由课题组成员填写自行设计的《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监测调查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和《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学损失调查表》,调查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的现状以及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等.通过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对医院感染具有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作为对照组,比较其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差异,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学损失.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研究样本共1184例患者,男794名,女390名;年龄最小12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为()岁;60岁以下患者783例,60岁及以上患者401例.

2.在1184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136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为.有151例次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平均为年至2012年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8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从2008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

3.在151例次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最多,为61例次(占);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32例次(占);导管相关感染发生26例次(占),泌尿道感染发生17例次(占),胃肠道感染发生5例次(占),其他感染发生10例次(占).

4.在所有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138株,革兰氏阴性菌67株(占),革兰氏阳性菌60株(占),真菌8株(占),病毒3株(占).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干燥奈瑟氏菌最多,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常见的为草绿色链球菌,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病毒感染中以巨细胞病毒最多.

5.分析不同类别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医院感染发生率在患者年龄、住院天数、透析天数、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尿量、置管部位、置管天数、社区感染情况和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伴有不同基础疾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通过卡方检验发现贫血、慢性肾小球肾炎、电解质紊乱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

7.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数量、置管部位、置管天数和尿量是医院感染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病例组(感染组)住院总费用最低为4044元,最高为255086元,中位数为32269元.对照组(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最低为480元,最高为163718元,中位数为14872元,病例组大于对照组.中位数差值为17397元,即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学损失为17397元.

9.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各项住院费用发现,病例组的各项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0.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不同医院感染部位的直接经济学损失发现,不同感染部位的病例组住院总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比较不同年龄段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直接经济学损失发现:不同年龄段患者医院感染所致的经济学损失不同,各年龄段病例组的住院总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通过秩和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住院天数,结果显示病例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41天,对照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5天,两者差值为1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3.比较不同感染部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延长住院天数发现,不同感染部位病例组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的住院天数长,住院天数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4.分析不同年龄段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住院天数差异发现:各个年龄段病例组住院天数均比对照组的住院天数长,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各年龄段住院天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与建议: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低下、长期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等,仍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为,低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并且2008年至2012年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血液透析患者年龄过大(>,60岁)、基础疾病数量过多、多部位置管、临时置管、置管天数延长等是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各项住院费用都增加,尤其是药物费和治疗费;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数延长.相比单部位感染,发生多部位感染患者的经济学损失更大.不同年龄段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的经济学损失不同,12~17岁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直接经济学损失最大,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后经济学损失次之.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1)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患者住单人间或双人间,尽可能避免使用多人房间,以防止呼吸道感染在病房内传播,可能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2)做好各种置管的维护,严格各项无菌操作,继续研究和制定降低相关导管感染的措施,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向零感染的目标努力.

(3)利用本研究的成果,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宣传医院感染造成的危害和直接经济学损失,强化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自觉地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4)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培训,继续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洗手的依从性,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5)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强营养支持疗法,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和白细胞计数水平,纠正患者贫血状况,提高患者整体抗感染的能力.

(6)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数、透析天数以及置管天数,减少因为天数的延长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几率.

最新范文:

热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