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看图作文读后感观后感散文诗歌日记周记书信演讲稿笔记写人作文写事作文写物作文

写作文范仲淹(精选11篇)

发布时间:2023-01-11 14:34:35阅读量:743

写作文范仲淹 第一篇

初识晏殊,源自一场小小的乌龙。我曾错把晏殊和晏婴认成同一人,在查阅了资料后得知两者竟相差一千年之久,一个是名垂千古的外交家,一个是满腹诗文的北宋丞相,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晏殊。

晏殊此人,从小天资聪颖,出类拔萃,有“神童”之称,能让宋真宗不顾宰相寇准阻拦,赐同进士出身,晏殊对真宗是感激的。但晏殊做官,离家万里,独自一人来到京城,对于尚年少的他来说,内心是激动而复杂的。在这个同龄人都在玩耍的年纪,他已经开始思量他的未来,心中或许有不安,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考量。但无论如何,他从那遥远的抚州山城中走出,走入汴京时起,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晏殊此人,不是纯粹的忠诚,论赤子之心,刚毅不如欧阳修,耿介不如王安石,方正不如范仲淹,那场庆历新政中,他始终态度模糊。为人臣者,但他的识人之术无人可及,且极力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且不论富弼欧阳修范仲淹之流,连赫赫有名的苏家三父子都可以算在他门下。他无心政务,却又提拔了一个又的青年才俊;他对后辈亲厚无间,毗邻相居,却也会朝自己的学生冷言相对,心生芥蒂;他喜好宴饮,日常饮食却很清简,不沾荤腥;他爱好出游,却又时时悲悯春光易逝,良辰难留。”一生写词无数,留下《珠玉传》传世。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人,用他的独特,吸引了无数如我一般的历史看客。

据说晏殊在去世的前一晚,梦到自己“乘白马渡长桥”,但没多久,桥梁倒塌,白马逃窜而去,他睡咯到桥上,而白马踏云而上,等天而去。他已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果然“俄而公薨”。他,连死亡都带着不可避免的悲壮和浪漫,正如他的一生,惆怅而美丽!

写作文范仲淹 第二篇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多少佳话。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至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荣获诺贝尔奖的莫言到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他们无不光彩夺目。

她,没有范仲淹的豪放,也没有王冕的“清高”,但她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她不怎么高,皮肤黑黑的,凹进去的眼睛上带着一副眼镜,高高的鼻梁下是一张讲起课来绘声绘色的小嘴巴。没错!她就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姚彩霞。她上的课生动有趣,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在课堂上,她会与我们互动,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让同学们提提神。每每这时,同学们就笑得前仰后合。课堂上的气氛也就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姚老师足智多谋,经常用各种各样的比拼让我们热爱语文,热爱阅读。记得有一次,上课铃打响了,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到教室。姚老师抱着一堆本子站在讲堂前,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我们班要举行轮流日记活动。每组一个本子,分配好每天晚上谁写日记,最后来评比,哪组写得最好哪组就有奖励。”为了给小组争光,大家都不甘落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同学们都渐渐地喜欢上了写日记,也不嫌麻烦了!

除了这个,姚老师还公平公正。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当上班长,我们班还举行了加分扣分活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作业认真的,刻苦努力的同学都可以加分。一周后,谁的分数最多,谁就可以当上两个星期的班长。老师还给我们安排了竞争对手,超过竞争对手,晚上的作业还少哟!同学们听完后,都跃跃欲试了!班级里的学习气氛也更浓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心里,姚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让我们爱上语文的名人。

写作文范仲淹 第三篇

西塞罗说过:“我们不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他所说的“不是为自己而生”就是在告诉我们,人不能自私地只为自己而活,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时时想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所以我认为,责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取得过伟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负责任的人。

我眼中的责任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尽管家境贫寒,但心中一直有报国之志,总是忧虑着国家的大事。有人见他这样,说他傻,这么小乱想什么,真是瞎操心。但他却说:“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试想,如果范仲淹也和别人一样,整天吃喝玩乐,又怎么可能在作学问的时候想国家大事呢?正是由于他知道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清楚自己身上应该肩负的责任,所以才有了远大的抱负,并为之努力,最终成为宋代的伟人。

无独有偶,最美教师支月英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支月英年少时,就来到了边远山区来教学,当时父母极力劝阻,可她却坚持原则,坚守在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一心为学生撑起美好的未来。她之所以无私地付出这么多都缘于对学生的负责。她36年如一日的坚守着,成为了学生中的“最美妈妈”。支月英之所以能达到其他人不能达到的敬业高度,是因为她养成了负责任的好习惯。她拒绝了父母的好意,是因为她心里始终铭记着这一份责任,愿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最美妈妈”对于责任的坚守,做出了最好的答卷。

责任是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也能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喊出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家国无悔的誓言,就是真正懂得了“责任”这两个字的含义。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意识到责任的重要。一句话,生命因责任而异彩纷呈,生命因负责而光芒四射。

写作文范仲淹 第四篇

深秋时节,寒风吹拂,听了两节好课,这会儿到了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踏着音乐的节奏,同学们陆续来到操场。虽然是猝不及防的寒冷,但同学们的踏步是那么有力,脸上洋溢着动人的微笑,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有精神……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起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的,别人夸奖我,我不能得意,还要继续找出不足,克服它;别人批评我,我越发要努力。这,是一种人生的底气!

思绪又回到了现实,看着这些精神饱满的大孩子们,我想你们是不错的!虽然你们犯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错,有时甚至让我很抓狂,但你们是在不断进步的,只要是这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近段时间,我们六(1)班可谓是“好事”不断啊!先是临时换了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在磨合期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家长来反应情况,我也站在家长的角度,学校的角度对家长进行了情况说明和情绪安抚。在课堂上也几位“捣蛋”的男同学跟英语老师作对,知道情况后,我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他们的这种不适应扰乱了英语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且一直有蔓延的态势。此事惊动了校领导,校领导利用晨会对全班进行了思想教育。这对全班来说可是第一次啊!

此事未平,一波又起。也是课间集体活动的时间,“顽劣”的陈同学把一张写有“重色轻友”的字条贴在了同学的背上,这一幕刚好被校长抓了个正着,把字条交给我,要求我查清此事。胸中的怒火“噌”的一下腾了起来。为此经过多方询问与调查,终于查清了此事。为此学生也被我狠狠地训了一节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这节课我告诉他们的。由此,他们也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整天低垂着个头,无精打采的。

正当大家“惶惶不可终日”时,不小心又踩到了一个“雷”。下午放学后,班上几个同学留下来参加体育训练,校长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也会来陪他们训练。校长和他们聊起了天,聊天中谈到了班上一位要强好胜的女生,她在班上无人敢惹,是“魔头”,连班上最壮的男生都要让她三分……突然,一个同学提到,这个女生跟她们讲了一个不健康的内容,令所有训练的同学和老师惊愕不已。第二天早晨上班的路上,我正思量着要鼓励同学们一下,因为几天来的批评让整个班级喘不过气来。可一进校门,事实打碎了我刚刚的“美梦”。新一轮的思想教育有开始了……

连番轮战下来,学生老师身心俱疲,一天到晚忧心忡忡。直到让节奏慢下来,听了两节好课,再看学生时,仿佛又重拾了信心。我不禁行到了范仲淹的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我也应该这样!努力做到最好,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信心,这真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我对自己产生的这样一种信念激动不已。

不由得从自己的工作联系到了生活。我出生在农村,农村教给我了勤奋,让我走进了大学,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一切不得不感谢上苍!确切来说应该感谢社会的公平!刚毕业那会儿,按父亲的话说如果在旧社会,我只可能被分到边远的山区去任教,不可能留在昆明。而正是在越来越公平的社会环境中我才来到这里,这份工作也让我产生了自信和希望。人民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我相信在国家正确地领导下,各行各业的人才都会汇聚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梦!

写作文范仲淹 第五篇

二零一四年九月,我带着懵懂与无知,好奇与紧张踏进了一间并不是很大,但充满书香气的教室。王老师站在最前面,面带微笑,身着素色的衣,外披红色的纱,显出一种高雅的气质。明亮的眼眸、深邃的眼神中充满了智慧。王老师向我轻轻点头示意我坐,我便开始了在智慧堡的第一堂课。

我小时候是一个任性而又不懂事的孩子,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包容,分享与规则。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袋开心果,姐姐希望与我一起分享美味,我极不情愿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便挑了五个不开口的开心果给了姐姐,把姐姐气得差点哭了。

还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回来的时候,为了争抢一个靠窗的座位大打出手,搞得一场本来非常愉快的出行不欢而散。

后来,学校组织了一场去碑林的游学。每到休息的时间,我就和另一个同学奔跑追逐、嬉笑打闹,最后被老师训斥才略有收敛。

就这样,因为我的野蛮无知、粗犷任性被送进智慧堡学习国学。起初我对这件事并不热心,只把它当作一堂普通的补课,只是去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第一堂我们学的是《论语》。我猜这是一堂极无聊的课,只是将这本书反复读、反复背、反复翻译、反复默写,再给我们灌输一堆没有意思的道理。但是,王老师并不是那样讲的,她不强迫我们背诵,不止灌输道理,她给我们讲述论语里每句话背后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的混乱纷争、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二桃杀三士,王孙圉论楚宝,伊尹囚君这些故事,我一直都记着,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一开始我只上一门课,后来我整个周六都呆在智慧堡,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与李白为友,与东坡为伴。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汲取营养。

有一次上古诗词之美的时候,读到了范仲淹的诗,老师就讲起范仲淹小时候在寺院里读书的故事。一天范仲淹在书房里读书,当时皇帝路过这里,街道上到处都是去看皇帝的人,范仲淹的一个朋友想拉他一起看,但范仲淹却拒绝了。讲到这里,王老师停了下来,说:“大家再猜一下,范仲淹是怎么拒绝他的好友的?”我思考片刻不太确定的回答道:“范仲淹应该是这样回答的:现在我要好好读书,以后有的是时间面见皇上”。王老师听了大为吃惊,道:“此言与范仲淹的话几乎没有出入。”王老师对我大家赞赏,甚至称我为第二个范仲淹。我也开始受到王老师的关注,因为那次表扬,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

除了周六的课程,王老师每到假期都会组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王老师的游学可与一般的游学不同。首先每次游学前,我们都有大量的游学功课要做,比如看纪录片、相关书籍,其次,王老师的游学是充满规矩的,比如吃饭要等人到齐了才可以吃,吃饭前饭后要看书、不能疯跑追逐,高声喧哗;进博物馆有管住手、口、腿,每天都要写游记,可以写古文,诗词,或者白话文,我们都尝试着用古文写,王老师每天都会指导我们游记,指出不足,表扬优点。

除了写游记,在游学中,王老师还会聘请同学当小小讲解员。在五一祭孔游学中,参观辛弃疾纪念馆的时候,我主讲辛弃疾被评为最佳讲解员,王老师送给我的一本《论语300讲》,在书的扉页上,王老师写了一段话,愿五千年的文化与智慧滋润你的心灵,祝你博学、仁爱、大成。这段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不曾忘却,每当我迷茫之时便想起这句话,鞭策我继续向前。

王老师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她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恻隐之心,她一直在实践,一直在坚持做慈善,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去太阳村给那里的孤儿们讲国学,希望他们能够阳光快乐的成长。我也去过几次,王老师讲课十分认真,没有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而应付。最令人敬佩的是,有一次孩子们的食堂成了危房,王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有地方吃饭,募集了七十万元给孩子们重修了一个食堂,并维修了老化的电路,让孩子们又有地方吃饭了,现在王老师已成为腾讯的慈善大使。

王老师的精力仿佛是无限的,促使她做这些事的原因,我想小而言之,是为了我们都能受到文化的滋养,大而言之,是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五年来,王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使我不再狂野、鲁莽。我变得乐观、善良、开朗、自信,我开始爱上了五千年的文化,而不再纠结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而你却依然践行着你所讲述的一切。

你如一盏明灯,就算我身处长夜,也不惧黑暗,因为你的光芒照亮我的漫漫长路。

写作文范仲淹 第六篇

人生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上苍给我们的一份好礼。霍姆斯说,名声是无味的向日葵,带着一顶华丽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谊,则是鲜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友谊,是一份真诚的礼物,是朋友艰难时的温暖。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因而被贬颍州。当范仲淹将去颍州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至的官员害怕朝廷以党朋之罪名安在他们头上,纷纷避而远之。而有一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以为然,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真诚待友,是难能可贵的。国学大师吴宓和陈寅恪是一对好朋友。陈寅格死时,正值xxx时期,吴宓仍然冒险给陈寅格寄信。

友谊,是一份信任的礼物,是朋友坚强的后盾。大文豪鲁迅与xxx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后他们因共同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xxx避难于鲁迅家,鲁迅为xxx安排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写下了由瞿白秋拟写的对联“生得一知己足矣,斯是当以同仁视之”。

友谊是一份贵重的礼物,是朋友人生中的支持。xxx为了在经济上资助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不惜去帮助自己的父亲经营他所厌恶的职业,当时他和马克思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几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上互相鼓励,支持。马克思去世后,xxx又担任了整理遗稿的责任,完成了战友未完的事业。竭诚相助,亲密无间,乃友谊之最高境界。

如果说世界上除了至亲之外,还有谁是最关心,最了解自己的人,那么一定是朋友。友谊永远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瑰宝之一。如果没有了这份好礼,那么人在现实中是悲哀的,在心灵上是孤独的,在精神上是暗淡的。《庄子》一书中写到:“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一份好礼,一份友谊,足以慰藉我们的灵魂。

写作文范仲淹 第七篇

生活虽然清苦,但是说不上屈辱。因为就是穷一点而已,但是他没有想到,打破范仲淹平凡人生规划的人竟然是他的兄弟们。

从小注意节俭的范仲淹,养成了反对铺张浪费的习惯。朱氏兄弟浪费而不知节俭,范仲淹曾多次劝阻,有一天朱氏兄弟被说得不胜其烦了,脱口而出:“我们用朱家的钱,与你何干?”范仲淹听完十分不解,自己不就是朱家子孙吗?惊疑之下,他四处打听自己的身世,最后才知道朱文翰并非生父,自己是姑苏范氏之子。

所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得知身世之后的范仲淹五味杂陈,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他才恍然醒悟,为什么这么多年,在朱家的感觉总是怪怪的,原来他真不是亲生的。

既然范家祖上是唐朝名相,那么一定不能有辱祖上名望。而且继父对他母子照顾有加,天天在寺庙里苦读没有功名也无法尽人子之道。在孤独、困苦的砥砺下,范仲淹作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就是前往后来宋朝四大京城之一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入名校应天书院做学问。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赴京游学,并不像现在那么轻松浪漫,一是要克服路途遥远,水土不服的陌生环境,二是要腾出路费盘缠、学费,对于家境不甚宽裕的范仲淹,想必已经够难。现实不允许他继续窝在家乡等待奇迹出现,他必须创造奇迹!临别,范仲淹泪流满面对着母亲大哭,说孩儿不孝,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回来报答您老人家。说完,擦擦眼泪,离开了家乡,前往应天府跟随宋朝大儒戚同文的子孙做学问。

在外求学的路并不好走。范仲淹心里,也许装着许多对未曾见面的亡故父亲的挂念,对继父养育之恩的感激,还有日渐年迈母亲的挂念,但绝对没有闲情逸致。在这里,要么狠,要么滚。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大中祥符六年(1014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已经读了三年的书。日子依旧清苦,自律。是年正月,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大街小巷挤满了看皇帝的人,紧张备考的应天府书院也放了假。研修生纷纷涌上街头,看看赵恒(真宗)到底长什么样。只有朱说一个人待在学院里自顾自读书。同学们回来后都笑他傻。朱说一股正经的说:“皇帝是要见的,以后有机会,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功课多读书。”这就是“独不见皇帝”的典故。皇帝离开应天府之后,留守的京官有一个儿子也在应天府读书,见到范仲淹吃粥度日,不凑热闹看皇帝,这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回到家之后,第一时间告诉了父亲。

这个同学的父亲奇之,于是叫儿子给他送来了丰盛的饭菜,以资鼓励。但是范仲淹就是不吃。同学问到:家父见你生活清苦,特给你送来饭菜,而你筷子都不动一下,是不是有点不给面子了?

范仲淹感谢说:谢谢令尊厚待,不是我不赏面,而是我吃惯了稀饭,一时间有这么丰盛的饭菜,吃了之后,我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于是同学不再强求。

范仲淹是一名极度自律的学生,在应天书院的生活甚至到了苦行僧式的赤贫的状态!据《遗事》记载,范仲淹日夜苦读,五年没有解开衣服睡觉。夜晚困了,就用水洗脸保持清醒。粥不多,往往太阳下山才开始吃。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在度过四年的京师求学的日子后,27岁的赴汴京考试。宋朝初科举试题主要是诗、赋、论三种,当年的试题是:《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仲淹高中进士,名列乙科九十六名,录礼部第一。在宋代,进士分为甲乙科,甲科是状元、榜眼、探花。乙科就是进士的第二梯队。即使如此,新科进士也就百八十号人。范仲淹一介寒门布衣,依靠自身的努力,考了全国第100名。次年,朝廷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相当于扬州市政府的一名科级干部,官拜九品,负责诉讼之类的事务。

寒窗苦读,终迎来寒门逆袭,范仲淹拿到朝廷授职官文之时,一定喜极而泣。范仲淹在任职之后立刻火速回乡迎接老母亲奉养。并且在做了一年多的基层官员,后来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官职八品),站稳了脚跟之后才正式改回范姓。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一来可以借高中进士的荣誉,还朱家多年的养育之恩,不至于落得不念旧情的话柄,二来,改回原姓,乃尊重孝道之举,可见范仲淹为人之稳重、思维之缜密。

写作文范仲淹 第八篇

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989年10月1日),苏州吴县。一名婴儿呱呱坠地,换作今天,他多半会是一名叫做“建国”的少年。

北宋是一个特别魔幻的朝代。星河摧残,粒粒泰斗,史称唐宋盛世。山河残缺,立国之日就斡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就在这个狼烟四起,又歌舞升平的魔幻时代,诞生了一位万中无一,文韬武略的能人——范仲淹!

据记载,范氏祖先世居河内邠州(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先祖范滂字孟博,东汉时,举孝廉,历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范履冰唐睿宗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范仲淹祖上四代皆有官荫。高祖范隋唐懿宗时,历任幽州良乡主簿、处州丽水县丞,后因唐末五代中原战乱,族人迁徙苏州吴县。曾祖父范梦龄仕吴越,曾任节席推官。北宋年间,追赠太师,封徐国公。租父亲范赞时仕吴越,官至秘书监。

父亲范墉,属五代时期吴越国君钱俶部下,后归附赵宋,任职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属于军政机要的秘书职位。公元990年,范墉因病在就任徐州途中去世,终官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

生父下葬之后,母子便在苏州天平山生活下来。范墉生前地位低微、俸禄微薄的小官,仅能勉强养家糊口,没有任何积蓄,孤儿寡母顿时就陷入了穷愁无依的境地,虽有范氏族人接济,但非长久之计。恰好此时,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及张家港)推官、淄州长山(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长山镇)人朱文翰新丧妻室,又好在宋代对寡妇再嫁比较宽仁,经人说合,谢氏携四岁的范仲淹改嫁朱文翰,范仲淹随之改名换姓,取名朱悦。

范仲淹在这个重组家庭里面,算是无惊无险,生活虽然清贫,也算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朱文翰对范仲淹视如己出,“既加养育,复勤训导”,范仲淹始终怀着感激心理,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奉养终老。

写作文范仲淹 第九篇

范仲淹应友之邀,在岳阳楼上挥毫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此,这成了为官的准则。

范仲淹先生生活在兵戈四起,战火纷飞的北宋王朝,这注定了他纵然奇才旷世,纵然忧国忧民,也终究免不了被朝廷所抛弃。

北宋的重文轻武使这个脆弱的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戎狄外患。国难当前,范先生以书生之躯毅然奔赴战场,弃笔提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恰似当年的将军,将敌人拒之于边关之外,以换江山社稷无忧,黎民百姓安康。

边关风沙烈,漠北霜雪寒,但范先生始终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和众将士们在这里受的每一分苦,都是为了他们的君王不受辱,百姓不受战火之苦。为祖国分忧,这应当是他的骄傲。

然而,“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并非所有的一腔热忱都能换来惺惺相惜,黑暗腐败的朝廷远比边关苦寒可怕。

回朝之后,范先生对存在问题的朝政提出质疑,与朝中一众奸佞斗智斗勇,可命运与君王并未眷顾于他。一次又一次的不低头,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贬谪。被贬的地方越来越偏远,前来送行的官员也越来越少。朝中的黑暗势力一手遮天,已经不是他可以抵抗的了。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天下的泱泱众生。他的君王可以不要他,但他祖国的人民需要他。

他数年如一日吃着白粥与咸菜,把自己的钱财匀出来资助投奔来的穷苦求学者。他提携了不计其数的后生,救助了不计其数的百姓。就连他辞世的前夕,还忙碌在赈灾的事上。或许他的日子还没有大部分百姓过的好,可却乐在其中。

范先生谥号“文正”,意为立德立功立言者,算是一个安慰吧。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天下忧愁,为了天下欢乐。不得不说,范仲淹这一生,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鲜活的写照。

写作文范仲淹 第十篇

岳阳楼,自古都是名人雅士所去之地。一座楼,不知寄托了多少诗人、词人的千古之情。有为国报效的豪迈,有忧国忧民的愁心……赏得岳阳楼,就赏得了那穿越了千年的复杂感情。

第一眼看见的岳阳楼,或许你会有些小小的失望:只有这么点大呀!亦或许你会倍感惊喜: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岳阳楼啊!而我,则是后者,怀着一颗对古人的敬畏之心,仰视这座楼。华丽精致的琉璃瓦,俏皮灵动的飞檐,庄严神圣的龙和凤……它的华丽,让我们欣赏。像很多古建筑一样,岳阳楼也是榫卯结构。虽然从外表上看不出环环嵌合的复杂构成,当你走入它的屋檐,你就会发现那一块块木榫之间的结合是多么巧妙!望着几座矗立在那的红色柱子,我不禁想起了古时的工匠之用心。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欣赏它。

走上楼梯,来到二楼,扶着栏杆,眺望洞庭湖。阳光明媚,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像是仙境一般,而这山,正被这片湖水环绕着。微风拂来,湖水波光粼粼,山在水中的倒影也好像被凤吹动了似的,弯曲起来。湖岸的树上枝叶繁茂。随风披拂。而我这样一个穿着现代的人竟然突厄地站在这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上,实在让我有些尴尬。这山,这水,这楼,让我欣赏。

眼前看到的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在写下这篇文章时和我的心情可谓是大相径庭。他怀着一腔报国的热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兴衰。同一座楼,同一片景,同一片天空,而人世间却是物是人非,只留下了诗句和那片心。但他,永远不会被忘记。我欣赏他的诗句。

岳阳楼,就是这样,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走遍了古今,看尽了人世变迁,寄托了一份份的思绪,我欣赏它……

写作文范仲淹 第十一篇

漫画上画的是有一个人手拿铁锹在挖井,寻找水源。他大大小小地挖了整整五口井,但是没有一口井能挖出水来。其实这个人只要再努力一点,再有一点耐力,再往下面挖一点点就可以挖出水了。

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做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恒心,有毅力,要能吃苦耐劳,不能半途而废,朝三暮四。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每天晚上,他都用粗糙的米做成一大盆稀饭,等到第二天的早晨,稀饭被凝成冻后,就用刀分割成四块,早上取出两块吃掉,晚上取出两块吃掉。因为没有好菜,只好去切一些腌菜下饭。

范仲淹的一位朋友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官员,当他得知范仲淹的窘况后深感同情,便让他的儿子给范仲淹送去了一些好菜。范仲淹对那个朋友表示了感谢,但几天之后那位朋友再来看范仲淹时,却发现那些菜都已经坏了,范仲淹一点都没吃。他的朋友很疑惑,就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吃好菜?范仲淹回答说:“你送我好菜,我非常感谢,但我平时吃稀饭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我现在如果贪恋这些美食,将来没有美食吃了怎么办?一旦习惯了好吃的食物,我怕我读书失去恒心和毅力,就无法坚持下去。”后来范仲淹正是凭借着这份毅力,才成为了政治家和文学家。

因此想要成功,就不应该像挖井人那一样,应该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成功终将到来。

最新作文:

热门作文: